是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選映了法國導演法蘭索瓦.奧桑,重拍一九七二年德國導演法斯賓達的《柏特娜的苦淚》的新片《彼特的苦淚》。
原裝版本是兩個女人的愛情怨曲,新版由「柏特娜」易名「彼特」,一雙情鴛由女變男,表面上是奧桑主理的一場「變性手術」,實際上,原版故事是法斯賓達與他一位演員之間的真人真事,只是搬上銀幕後,男同性戀改作女同性戀,手法上以間離感增加戲劇效果,背景上也製造「實則虛之」轉移觀眾焦點。
論藝術成就,《彼特的苦淚》不可能超越《柏特娜的苦淚》,只是,當重拍的意義有可能被放上枱面討論時,卻由於一位女演員的參與演出,讓奧桑的新版總算找到了立足點。
多數人可能會猜撑住拍攝新版合法性的女演員,是當年飾演第二女主角的漢娜.許古拉。她以七十九歲之齡,在《彼特的苦淚》中出演男主角的母親。此安排當然有其歷史意義,但要是沒有法國女星伊莎貝.雅珍妮跨刀演出「彼特」閨密薛冬妮一角,不要說卡士少了吸引力,就是真要與原版互相輝映,也將乏力許多。
因為,法斯賓達這位英年早逝的鬼才,就是有着同性戀與跨性別藝術家的常見共通點,深諳CAMP趣味為何物。
看看伊莎貝.雅珍妮在《彼特的苦淚》的出場便知道了。大女明星的頭髮「恤」得媲美洶湧波濤,臉上妝容也美得叫人驚心動魄,光天化日於她而言不過是影棚裏的水銀燈,她的一瞪眼,一嘟嘴,一舉手,一投足,無一不是做給鏡頭看,意思是無處不在的觀眾們。然而,她只是登門拜訪她的電影導演,名叫「彼特.馮.康得」的男子。
這位「大」導演(名氣與體積皆名副其實)造型與法斯賓達形神俱似,飾演他的法國著名演員德尼.梅緒榭在「借屍還魂」下,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在跟雅珍妮演出兩大場對手戲時,既展現本人於「碧池功力」上的半斤八両,同時作為嚮導把新舊影迷帶進法斯賓達的兩個世界:情感上,他與女性的愛彼為難,創作裏,他卻不能沒有女性的支持與代言。
雅珍妮因而在《彼特的苦淚》中,沒有辜負虛假又天真的象徵。而那,除了是角色需要,也是奧桑用以充當反射男版中大導演男主角的虛榮的鏡子。雅珍妮把她那家喻為戶曉的大女明星風華出借,令「柏特娜」的時裝設計師身份,在換成「彼特」的電影導演後,一樣Larger than life。
《柏特娜的苦淚》嘆的是「天真易逝,青春易老」,雅珍妮在《彼特的苦淚》中,卻以堅決不被年月綁架的意志,一邊做「柏特娜」的原型,另一邊又是「彼特」的投射,亦虛亦實,亦男亦女,亦新亦舊,CAMP趣味自然濃得化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