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愈來愈多人投身冷門養蜂業 猜不到原來梅窩有條蜜蜂村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愈來愈多人投身冷門養蜂業 猜不到原來梅窩有條蜜蜂村

d210323amber-21

四月之春,暖陽令萬山遍野的花兒含苞待放;春意盎然之時,正好是養蜂造蜜的好日子。

近年,蜜蜂議題漸被關注,亦是都市人與大自然重新連結的友善變革;想要復育蜜蜂的人愈來愈多,城市養蜂更在各地蔚為風潮,不少大型飲食品牌都爭相成為一名「養蜂者」。英國百年茶葉品牌Fortnum & Mason在二○○八年成為倫敦第一批自行採集蜂蜜的企業之一,在當地旗艦商店的天台安裝養蜂箱,每年收成一次,並將收益撥捐英國養蜂人協會。放眼於本地的城市養蜂發展,尖沙咀洲際酒店曾於二○一三年在天台養殖蜜蜂,但因為地理問題而宣告失敗。其實店方為何大費周章,去做這件可能徒勞無功的事?

過去五十年間,世界各地相繼傳出蜜蜂神秘消失事件;蜜蜂大規模離開蜂箱後離奇失蹤與死亡,此現象稱為 「蜜蜂衰竭失調症候羣」(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如果蜜蜂真正滅亡,你手上那杯咖啡、那個時令蘋果、正準備大口咬下去的漢堡包,以至人類大部分糧食也將匱乏。
過去五十年間,世界各地相繼傳出蜜蜂神秘消失事件;蜜蜂大規模離開蜂箱後離奇失蹤與死亡,此現象稱為「蜜蜂衰竭失調症候羣」(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

其實,城市養蜂的重點不是「飼養」和提高蜜蜂數量,而是在過度人為的環境中,為蜜蜂營造一個建全的生態體系,讓牠們成長和生存;讓大眾重新了解自然和蜜蜂的生態行為,扭轉香港人對蜜蜂的恐懼。所以,與其說人類在飼養蜜蜂,不如說蜜蜂早在億萬年前已為人類的日常在籌謀、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與經濟。

說起本地蜂蜜,自然想起那瓶在超市常見、樽身印上寶生園創立人梁遠湛先生與他那一臉「蜜蜂鬍子」的百花蜜;寶生園扎根粉嶺八十多年,算是香港首個養蜂場。時至今天, 除了蜂蜜老字號外,香港愈來愈多人投身冷門的養蜂業,亦有不少坐落鄉村與小島之中的小型個體戶。

香港愈來愈多人投身冷門的養蜂業,還有不少坐落鄉村與小島之中的小型個體戶。
香港愈來愈多人投身冷門的養蜂業,還有不少坐落鄉村與小島之中的小型個體戶。

梅窩有條蜜蜂村?

初春,既然不能到異國賞櫻,那就不如走入大嶼山的梅窩,賞龍眼樹與小蜜蜂!

沿着銀鑛灣往前行,我們一行人來到一所白色大宅前面,花園內都是盛放的花草樹木,靠山位置有數個養蜂箱,這裏就是香港養蜂交流協會副會長黃師傅的家。「我退休後,悶得要死!某天朋友在我家附近發現蜂巢,叫我幫忙捉;從他口中得知,原來養蜂是一件充滿學問又能打發時間的事,就想試試看。」對於養蜂,黃師傅雖然是半途出家,但不要小看他對養蜂的熱誠與認識。

七年前,初接觸養蜂的他,從朋友口中打聽到樂富有一位養蜂高人;為求得到高人指點,黃師傅不惜三顧草廬亦想與他交流一番。最後,高人給黃師傅上了幾節理論課,讓他了解到蜂羣的習性、如何檢查蜂箱、應對病蟲侵害、打蜜等等。「你覺得養蜂很易?我都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才有今天少許成績。」黃師傅坦言,初期以為將蜂箱放在沒有樹蔭的花園中,就是對蜜蜂最好,誰知過多的日照和高溫,焗死了不少蜜蜂;又因為不懂得應對大黃蜂,讓牠飛入蜂箱,把細小的工蜂都吃掉。所以,養蜂除了靠知識,也得學懂觀察天氣與環境狀況,更需要實戰。

對於養蜂,黃師傅雖然是半途出家,但不要小看他對養蜂的熱誠與認識。
對於養蜂,黃師傅雖然是半途出家,但不要小看他對養蜂的熱誠與認識。

和黃師傅說起蜜蜂,他便侃侃而談,還帶我們到養蜂箱那邊,探研蜜蜂。「蜜蜂生而擁有『自動導航系統』,但就只能儲存一條路線資料。」只要走近蜂箱,就會輕易察見蜜蜂的航線,但黃師傅叮囑千萬不要站在蜜蜂的航道之中,以免阻礙牠們回家。在人工蜂箱內,架着幾塊由蠟製成的長方形「巢脾」, 成千上萬的蜜蜂在內安居置業。勤奮的工蜂會在「巢脾」上分泌蜂蠟造出六角形的蜂房, 用作收藏花粉蜂蜜。看着黃師傅不用穿保護衣就徒手捉蜂,難道他不怕嗎?「當蜜蜂吸飽花蜜,牠的肚子會脹起而壓着尾部的針,針不了人。所以,做事從沒有厲害與否之分,只看你對事情是否有足夠理解。」

+1

養蜂只為興趣 不為賺錢

「梅窩很多人養蜂,基本上家中花園有位置的,都會有蜂箱。」不是吧,難道梅窩是一條蜜蜂村?黃師傅說,小島住了很多外國人,他們在家鄉已有養蜂的習慣,加上梅窩是大嶼山的邊陲地帶,樹木數量多,適合蜜蜂生長,所以大家都試着養養看。「有時候,不少居於南丫島的外籍人士都會駕着小遊艇,走進梅窩找我大談『蜜蜂經』,真誇張!」黃師傅一邊與我分享他與大嶼山養蜂者的合照,一邊笑說。原來,除了梅窩多人養蜂外,整個大嶼山地區都藏着不少養蜂人;例如曾因為市區發展而被迫搬遷的東涌「華生蜂場」、南大嶼山的二澳蜂園,和大大小小位於私人農場、餐廳和家中的微型養蜂場。

經常有外籍島民向黃師傅取「蜜蜂經」。(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經常有外籍島民向黃師傅取「蜜蜂經」。(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們養蜂只為興趣,不是賺錢。見到地盤師傅辛苦工作,就沖杯蜜蜂水給他們,看見哪位街坊有幾聲咳,又送一瓶給他潤喉,就是這樣。」可能,這就是養蜂的純粹。養蜂和蜂蜜製作技藝除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外,更是一把重啟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鑰匙,透過分享與交流,改善彼此間的冷漠與疏離。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