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姐競選五十歲了。論誰最有資格站到今年的舞台上,毫無疑問是第一屆戴上后冠的那位。但,孫泳恩女士,你在哪裏?
一九七三年的電視直播節目中,第一個鏡頭,是從利舞臺的二樓,拍攝探射燈在樓座觀眾席,為營造投入氛圍四處流竄。接着亮相的不是大會司儀,是報幕員譚炳文。一改「炳門」的大鄉里形象,隆而重之的一身踢死兔和結上蝴蝶領花,以馳名的廣播聲宣布,是夜榮獲港姐名銜的佳麗,將代表香港參加第二十二屆環球小姐選舉。原來「美麗與智慧並重」,乃來自環球小姐競選的口號,卻由於港姐競選是晉身環姐的門檻,連帶它成了日後的一句「香港格言」。
孫泳恩的參選號碼是「二」,當年芳齡十八歲。在她後面排「五」號的趙雅芝,芳齡二十歲。再下來是「十二」號的劉慧德,芳齡二十歲。還有「二十八」號是容朱迪,芳齡十九歲。冠亞季殿,後來便是在這四個名字中分了名次。
聚光燈一放一聚,何守信與劉家傑正式現身,介紹五大評判:簡悅強、李樹培夫人、祁士域、鄧蓮如、邵逸夫,加上「親臨現場參觀」的港督麥理浩,由無綫接手主辦的第一屆「港姐」選美,認受性來自高級華洋人士的意圖不言而喻。
對比旗袍作為指定服飾放在最後一個造型的今天,第一屆它負責打頭陣。一先一後隨時代改變自有文章。殖民地時期,它讓東方女性美作為號召力,先入為主地給佳麗打造「門面」。時至今日,旗袍縱然未能豁免,但款式已傳統不再,領口、下襬多番放鬆尺度,大大方便穿慣跑鞋多過高跟鞋的當代女性。
所以,一九七三年的「旗袍行」名副其實蓮步姍姍。司儀旁白也優哉游哉,每每說到佳麗的志願,如想當秘書、教師、空姐、加入娛樂圈發展等,絲毫沒有「不等人」的焦灼感,與半世紀後同一項競選活動的「人生節奏」大相逕庭。與此同時,從舞台一端「漫步」到另一端,每位準港姐都讓「男性凝視」毋須走馬看花,既是某種同行,或可視為「相處」。
問答環節穿的是自選便服並非泳裝。孫泳恩被問及「若當選並代表香港參加環姐會選與哪兩個國家的佳麗同房?」答案是「美國和英國。美國民主些什麼都可以合得來,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我們熟悉她的禮儀與生活習慣,有親切感。但我認為不需要只挑兩個國家,每個國家的人都可以做朋友。」
何問:「如果分配到與非洲剛果小姐同房?」孫:「我一樣非常喜歡和她做朋友。」與今日的「談笑風生」迥異,即便問題「與生俱來」有歧視傾向,問與答兩位都無痕無恨,沒有神經質,沒有遮醜布,只有「得體大方」,實話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