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過,路邊草叢出現一些謎樣的缺口,或者草坪上有一條條泥路痕跡?這種現象在城市規劃中稱為「欲望小徑」(Desire Paths)——人們在正式道路之外,反覆走過而形成非正式路徑。
明明有規劃好的正式道路,為何人們還要行出一條路?此次專題的靈感緣起於此。專題從將軍澳的三十多條欲望小徑談起——這些穿越花圃、劃破草坡、借助梯級與鐵架的野生路徑,看似凌亂無序,實則揭示都市規劃無法滿足的日常出行需求。路是人行出來的,街坊用腳步投票,走捷徑到街市、地鐵站,或尋找隱秘的休憩空間,為自己開闢出一條條生活之路。
走自己想走的路,並非將軍澳獨有。從上水、大埔到世界各地,都可見到相似的泥路痕跡,訴說着同樣的渴求。不過,有的路徑被人批評亂踩草地、或涉危險非法。怎樣在黑白二元以外,以欲望小徑作範例,看見民間需求與規劃管理的角力,以及城市規劃納入用家需要的潛力?香港就有兩條被官方正式化的欲望小徑,闡明民間智慧也可融進道路與公園規劃之中。
生活在同一土地的人們,踏出形態萬千的欲望小徑,共同書寫城市的秩序,就如珍‧雅各在其經典著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寫道:「城市複雜而有序的秩序,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表現,無數個人擁有制定和實現規劃的自由。很大程度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