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路向1】專訪新加坡SGInnovate CEO 智慧城市的數據競賽與隱患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創科路向1】專訪新加坡SGInnovate CEO 智慧城市的數據競賽與隱患

SGInnovate CEO Steve Leonard

在人類歷史上,城市增長,從未如此逼切。2050年前,全世界人口將會有三分之二住在城市,由現時約四十億暴漲到九十億人口,暴增超過六成。

人口擴增集中,資源空間有限,智慧城市的概念開始廣受歡迎。第一個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是IBM公司,2009年美國迪比克市第一個落實智慧城市。即是以傳感器、計算機、軟件等智能系統,組成物聯網,結合互聯絡,收集城市裡的資源,水、電、交通、服務等數據,通過分析及整合,有效利用資源,減低消耗,並提高生活品質。

英國創新科技節剛於24日在香港落幕。論壇討論《智能城市:From Simulations to citizens》中,講者探討了許多智能城市的可能性,近乎科幻,包括垂直城市如何大尺度疏導交通,古老大城市如倫敦,如何大規模更新地下智能系統,替換維多利亞時期的地下鐵和水管⋯⋯他們亦對中國正建立的290個智慧城市試點,深感興趣。

人口老化 更需要AI

「數據就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不同的是,不會像天然資源消失。」資訊公司日本電気株式會社(NEC )的首席工程師Shinya Kukita指出,並說:「香港、日本、新加坡都將邁入老齡社會,絕對需要投放更高程度的AI使用,補償減少的勞動力。」訓練AI,正需要大量數據。

sg-innovate01

活在智慧城市,會是怎樣一回事?生活便利,只是第一環,人人都想像得到,起床家電自動沖咖啡,上班前看巴士實時到站資料。更大的藍圖,在新加坡——2017智慧城市指數排名第二的城市,可見一斑。

城市就是實驗室。第一步是收集數據,安裝大量感應器,Virtual Singapore是立體城市模型,小至窗戶位置,到建築物料,實時感應建築物溫度、濕度等變化;交通方面,在城市路面安裝感應器,分析實時道路情況,就可以減低90%路面擠逼;應對人口老化,新加坡自願參與的長者監測計劃(Elderly Monitoring System),在門邊安裝感應器,長時間沒有活動,感應器就會發動警報,通知鄰舍,防止獨居老人孤獨死;Myresponder手機程式,一旦急性心臟病患者需要幫助,就會召喚五百碼範圍內具急救資格的用戶;已有住宅區實驗安裝數據收集器。世界各國都密鑼緊鼓,近年各自推出智慧城市計劃。

2017年12月港府才首次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提出要安裝感應器,香港建議包括汽車自動收費系統,實時交通資訊,未來數年實施,已落後幾年。國際建築設計公司BenoySimon Bee更引用2017智慧城市指數,新加坡排名第二:「香港在五百多個城市中,只排名六十八。Better Hurry!」

投資初創 就是智慧城市的關鍵

早在2006年,新加玻政府已經看到發展人工智慧的必要,宣佈「智慧城市2015」。2014年更宣佈要成為智慧島國(Smart Nation),藉由孕育出本土新創,轉型發展人工智態產業,解決人口老化、交通的問題。新加坡政府投資大量資金在創科上。不僅投資約1.1 億美元發展人工智慧及資料科學,並於2017年推出跨部門協作計劃「AI. SG」,雷厲風行,5月重整政府組織,整合科技局(Gov Tech)、智慧國及數位政府工作團、經濟、通訊發展和醫療資訊系統等六個機構,而SG Innovate正正擔當投資創新一環。

SGInnovate CEO Steve Leonard
SGInnovate CEO Steve Leonard

舉國之力,通力合作,一切只為一個目標,搭上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的龍頭列車。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在創業就是錢。SGInnovate是馬前卒,它是新加坡政府機關下的私人公司,前身正正是IIPLInfocomm Investment Pte Ltd)——一間成立於1996年的投資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當時在出售流動網絡頻譜後,獲得2億美元資金成立的國家級風險投資基金,早期主要以投資Fintech為主,每年投資回報達三成,可見政府早有以官方過渡私人的形式,當引領羊,以投資指示創科市場走向。

一間初創公司就是一個機會。

Steve LeonardSGInnovate 的創辦CEO,此前是政府官員,因為英國創新科技節來香港。FinTech市場漸漸成熟,乘着第四次工業革命降臨,SGInnovate是新加坡重要角色,於是推出了策略“Deep Tech Nexus”(深度科技核心),主力資助人工智能初創,合作夥伴有IBM、以太坊、Nvidia等等。

深度科技特點是需要更長時間發展技術。例子莫過於Deepmind,沒有Google慧眼識英雄,於2014年相中其潛力收購,就沒有2016年末AlphaGo與棋王李世石的精采對決。

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意味要將學術研究轉化為企業,並與政府合作。「我們看到許多研究科學家不懂得將多年研究成果轉化成商業產品,他們需要學習對客服務、演說、觀眾等等。當然我們不是社企,仍然想他們成功自立,生存下來,但我們會說,若果你有技術能力,不如一起做些對世界的重要的事。」他舉例,工業廢水淨化的初創Hydroleap,「我們的立場是,並不需要另一版本的預約餐廳App。」

Steve指出,他們最多可以給兩年時間,支持到出產品,直接參Preseed、種子階段到A輪融資,後者最高款項數以百萬計,總共有二億創業基金。2017年已投資十七間公司。

第一桶資金,永遠是創業的第一道關口,創業生態競爭殘酷,不然「天使」投資者的名字何來。資金就是燃料,決定可以跑幾快,本地初創Gogovan處於成長期,有兩次瀕臨破產,創辦人表明在港籌不到錢,都依靠海外融資救回來,包括新加坡。

亞洲創投期刊指出,亞洲創投資金有百分之十九在以新加坡為基地的公司。自2009年起,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NRF),早年為吸引國際初創企業,可以提供八成五資金資助,而且只要新創能籌集至少一千萬坡幣,NRF就會以11比例或最高一千萬元跟投。直到2017年九月,香港政府才推出二十億創科創投基金,以2:1比例投資。

新加坡贏九條街 香港企業還需努力

AI和區塊鏈是未來發展基石。Steve認為,在創科方面,開放態度是關鍵。

上月,政府公佈新財政年度預算案,宣佈預留五百億支援創新科技,並有一百億支持人工智慧(A.I.),卻未有公佈詳細運用計劃公佈。

光是AI研發,新加坡已投入45億新幣(240億港幣)。根據2017年九月,創科創投基金的《跑贏智能時代》白皮書,鄰近地區投入GDP都佔2%以上,香港的0.7%研發投入中,當中社會投入佔45%,因此政府的投入實質只佔GDP中的0.385%,相差數倍,即使大幅提高,可謂遠遠落後於鄰國。

那麼現在誰站在世界的尖端?香港會不會太遲起步?他指出,新加坡固然做了好多,不論法規,及當局都全力支持,英國拜Imperial、牛津劍橋的鐵三角學術力量所賜,在人工智能也領先,杜拜在極短時間內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因為他們說一不二,所以香港也可以快起來。他透露,香港科技大學有兩三位教授曾經在學術探訪新加坡,接觸他們,新加坡有興趣合作。

sg-innovate02

「問題是,他們擁有所需的工具,能夠將所有關鍵科研,轉變成一間公司,為香港揚名嗎?」

業界公認香港對全球科技公司的吸引力不強,或者他們會選新加坡?「我不知道,香港會繼續經歷進化。」現在的人工智能,他以冷戰時的美國蘇聯太空軍備競賽比喻,競爭激烈,背後是美國民意大力要求,香港具有條件——好大學和資金、有野心人才和公司,但先決條件是要市民和政府關係上下一心,鼓勵實驗。

「我無意政治不正確或不禮貌,但離香港45分鍾車程,就可以去到姐妹城市深圳,創新興盛、可快速生產大量的產品原型(Prototype),若果可以一同拍住上,創新其實容易,地球上沒有另一個地方相鄰這樣的資源,就在一河之隔。」Steve形容這是「香港企業家的秘密材料」。

安全隱患

智慧城市的世界裡,骨幹是物聯網(IoT),簡單來說,就是以技術連接所有家電、手機裝置、電腦等,透過物聯網和互聯網相連的數據,了解你隨時需要。

安全、私隱及法律考慮, 隱隱惹來擔憂。近日Facebook洩露五千萬用戶資料給數據商Cambridge Analytica,影響美國大選,就是一例。美國雜誌《New Yorker2010年曾經披露Mark Zuckerberg與朋友的對話,當時Facebook仍然是哈佛大學生使用,吹噓擁有四千名哈佛大學生的電郵、相片、地址等個人資料,更表示:「People just submitted it/I don’t know why/ they “Trust me”/dumb fucks。」

問題來了,主持人問道:「誰擁有這些數據呢?」無線感應器公司UtterBerry創辦人Heba Bevan舉例說:「工程師認為,他們工作,所以擁有IP,但我們必須先分清楚誰。」Simon亦表示:「不然AI guys就會take over!」

Shinya說:「最終數據擁有權,公開數據多少的決定,應該握在那個人的手裡。大數據雖由數據而來,但分析時不一定對每條訊息內容有興趣。」即是說,紀錄一道橋的人次,不一定需要紀錄個人身分,不需精確至某個人經過多少次。

fhc_3523

另一討論會上,來自國際律師行Pinsent Masons的知識及創新主任 David Halliwell曾研究人工智能法例,嘆:「潘朵拉的盒子已被打開。」他進一步指,現在相關法例是零,保護個資將會面臨更大困難,「政府和企業或者需要控制AI開發進程(reign in their AI effort)。」

Steve則是反駁他:「競爭控制權(The race to dominance)是人類天性。」萬一大眾不願意將個人資料交換方便?「他們已經做了,今日誰會逐行逐行讀清楚七十頁長的私隱條款?小至使用Wi-Fi,都要同意應用提供資料條款。」

在大環境下,即是人們無法避免交出個人資料?「坦白講,我覺得人們已經作出決定了。」

他指出,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有洩露資料危機,像一百年前出現汽車,也經過不少改良。又指出,連號稱不可篡改的區塊鏈技術,也出現了可修改的Accenture

回到Facebook一案,「個人資料以不可想像的方式被用,人們有權利為此憤怒,就好像,誰會想得到,以往用來傳訊息的互聯網,今日需要處理數以百萬美元的線上交易。」Steve Leonard劃了一道線,「我沒有答案,但我認為,對於個人資訊分享程度,每個人都應該有權作出決定。」雖然新加坡政府設立網絡安全局確保資料存放安全,目前對於保護個人資料數據,法律仍然模糊。

以智慧城市之名,在資訊發展,大數據落在不同政府手中,我們會否創出一隻無法控制的利維坦巨獸(Leviathan)?趨勢如此,必須與獸同眠,我們的下一代又如何裝備自己?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