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生態行】生態旅遊推手陳美惠:「當一個秘境被看見,最難管理的因素是人心。 」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屏東生態行

【屏東生態行】生態旅遊推手陳美惠:「當一個秘境被看見,最難管理的因素是人心。 」

1-3b

說到屏東生態保育,業界幾乎無人不識陳美惠。不僅是因為她十二年來傾盡全力推動生態旅遊,令十多個社區成功發展「根經濟」,更因為她那顆赤誠的心和一份堅如磐石的信念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外柔內剛 為土地與人吶喊

「保育不能只關注自然,也要關注人。如果人失去土地,文化也會失去承載和傳承。原鄉子民脫離山林,許多傳統知識與生活智慧將會流失。而我們想做的,就是支持一羣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過生活。」陳美惠說話語帶謙和溫婉,投入社區工作卻具衝鋒陷陣的氣勢,是位鐵娘子。

學者陳美惠經常翻山越嶺深入部落,陪伴族人找到自我價值,留在原鄉生活。
學者陳美惠經常翻山越嶺深入部落,陪伴族人找到自我價值,留在原鄉生活。

長期以來,她白天做田野實踐,晚上和社區或部落人一起開會。常常在黑夜裏驅車馳騁幾百公里山路。無論多晚,她都要回到屏東市區的家。「回家還有很多文書要處理。」十多年前,她和腹中孩子一起上山下海跑社區。孩子還未滿月就跑去深山,當時,先生還不太會哄孩子,有一天她晚上回到家,「發現孩子手上有兩個奶嘴,嘴巴還咬了兩個。」陳美惠笑得眼睛瞇成一線。

脫離政府體系 深入民間本土

她原本在政府林務局工作多年,有感於政府的保育工作總是和民間對立,2004年轉任屏科大教職,創辦「社區林業研究室」,以森林系學生為班底,建立專業陪伴團隊,由社頂部落作為起點發展台灣本土的生態旅遊。

如何將保育與生計結合,讓保育落實扎根社區?「生態旅遊是最好的一條路」。陳美惠強調自主權歸於部落,並提出「單一窗口」、「承載量」、「環境教育」、「巡守監測」及「回饋當地」等五個面向,即遊客必須透過單一窗口預約,社區則嚴守管控環境的承載量,解說員需接受環境教育培訓,並兼負社區巡守監測工作,回饋部分利益給守護家園的人。

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其價值在於追求永續,避免純粹經濟利益主導。「人潮帶來錢潮,喜歡硬體建設,是長期以來鄉村觀光發展的迷思。」她說,我們當然有更快速賺錢見效的方法──農田變成停車廠、商舖。然而,這樣的大眾觀光模式下,遊客玩過就走了,頂多再買點產品,最終資源被消耗,代價就只有部落獨自承受。

陳美惠培養的團隊將居民生活製作成明信片
陳美惠培養的團隊將居民生活製作成明信片

維護秘境 維護人心

「當一個秘境被看見,最難管理的因素是人心。人心變了,就回不來了。」

她格外小心翼翼希望守護人心的淳樸。因此,輔導社區時,從來不着眼硬件設施,而是從當地的軟實力入手。團隊用最多的時間「紮馬步」,調查本地資源,了解部落脈絡。「這個過程很慢,很花工夫。」

陳美惠陪伴部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不可複製的路。生計與山上的自然環境關係仍較為密切,種植小米、咖啡、種植或採集愛玉等,無論是基於延續傳統生活、或為了經濟收益,其模式都仍與土地密切相關。大武森雞當年就是由陳美惠幫助「孵化」。她半夜到高雄火車站接雞,將唧唧喳喳的小雞送到部落。後來陪伴族人面對迎面而來每一個困難。部落養雞和平地養雞有天淵之別,如果在戶外圍欄,黃鼠狼、老鷹、蛇都可能將雞吃掉,常常需要見招拆招。

陳美惠幫助大武部落培育大武森雞。
陳美惠幫助大武部落培育大武森雞。

生態旅遊與在地文化結合

生態旅遊要與本土生活結合。文化就是生活。食、衣、住、行、醫藥、祭儀等,都離不開當地人長期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價值觀、倫理與智慧。

「當一個部落文化保存較好,與土地連結愈深,愈能永續。」她說,只要文化與自然被保護的很好,那麼便不需要依賴觀光,即使有一天遊客不來,也不影響當地的生活品質。

多年來的扎根,部落和社區都對她非常信任。三年前阿禮部落的傳統小米祭,大頭目為陳美惠起了一個魯凱族名Cemedase Samelrenge代表智慧、尊嚴與榮耀。Cemedase為頭目貴族之名,Samelrenge一般平民之名。二者兼有,以示公平。

原住民的老人到八九十歲還是繼續務農,大武部落的婆婆在曬紅藜。
原住民的老人到八九十歲還是繼續務農,大武部落的婆婆在曬紅藜。

政府須擔當的保育角色

陳美惠表示,發展生態旅遊,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尤其在聘請專業輔導陪伴、軟硬體支持、行銷及公共關係、資源協同經營、法律等配套,都需要政府角色。而屏東縣政府、林務局和墾管處,從縣級到國家級部門皆長期投入。

在大武部落,我們偶遇剛剛卸任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曹啟鴻,大家叫他「曹老師」。村民見到他雀躍地上前擁抱、握手,這份熱情並非懾於官威,而是一份發自內心的喜悅。在部落重修大橋時,他多次來到與世隔絕的大武安撫族人。

前屏東縣縣長曹鴻啟深受原住民愛戴。
前屏東縣縣長曹鴻啟深受原住民愛戴。

擔任屏東縣長八年,他曾推出許多保育規劃項目,起初遭遇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聲音。「要選票還是要理想?我做縣長只是一任兩任,但保護自然人文資產卻是長遠的事。」他選擇了保育先行,事實也證明了保育和經濟並非對立的。有感於原住民遭受的不平等對待,曹啟鴻年輕時代就走上街參加「原住民族正名運動」。

「保育不是抽象概念,是深入骨子裏的精神與價值。」他提出「根經濟」的概念──創造無可取代的在地價值。具有獨特性的自然和文化價值,不會被資本所控制,永遠有競爭力。而生態旅遊正是「根經濟」。

「台灣不可避免要被捲入全球化浪潮中,資本主義還未進入部落之前,我們要保護部落的共享經濟,尊重部落生產、生活、生態幾千年來的永續模式。擁有好的空氣、好的水質、安全的食物,部落裏不會有一個乞丐。 」曹啟鴻有感而發。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屏東生態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