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迷思:為何近代中式匙羹柄身都有個窿?請來民用碗碟收藏家細說原委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食器迷思:為何近代中式匙羹柄身都有個窿?請來民用碗碟收藏家細說原委

cover

周末回家、握着舊式湯匙喝湯時,可曾好奇:為什麼有的柄上有洞,有的則無洞?滑動手機求解,無意發現近日網上亦有相關討論,網民無不踴躍提出各種創意見解,讓人哭笑不得。

但說到底,中式匙羹柄上的洞,可有什麼寓意或用途?

為什麼有些匙羹有洞,有些則無洞?
為什麼有些匙羹有洞,有些則無洞?

「以我觀察,國內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後,器物如匙羹需要大批量生產,於是衍生了『吊燒』工藝。」我特意向醉心研究中國近代民間食器、元朗「雞公碗專賣店」店主鄧偉達請教。他形容說,「吊燒」即是用鐵線穿起匙羹柄上的洞才釉燒,「比起昔日平放於窰的擺法,更為慳位。」

鄧偉達進一步解釋,從前為了將匙羹平放於窰,廠家通常都會在匙羹黏上五顆「支釘」支撐,「好讓匙羹底掛滿釉。」並於出窰後打掉支釘,留下痕跡。他補充說,這是常見於宋代的陶瓷燒製工藝。這天,鄧偉達一口氣向我展示數款舊匙羹,紋色如民國豆青、四季常春、金斗方等,柄上無洞,但羹底都有支釘的痕跡。

匙柄有洞,方便釉燒時用鐵線串起。
匙柄有洞,方便釉燒時用鐵線串起。
舊式匙羹,底部一般有五顆「支釘」。
舊式匙羹,底部一般有五顆「支釘」痕跡。

「但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見匙羹無洞,便認定為舊物。」鄧偉達指出,近年仿古風潮熱熾,很多量產的中式匙羹都特意回歸至「無洞」設計,「因為多了『剪尾』工序。」他說,這些匙羹原本都有洞,用「吊燒」法上釉,最尾才剪掉有洞的尾端。其實「剪尾」很容易辨認──用指頭摸摸,經「剪尾」處理過的尾端,都是較凸凹不平滑的。

經「剪尾」處理的匙羹。
經「剪尾」處理的匙羹。
古時的民用匙羹都比現在的小。左為民國時產,右為清代中期時產。
古時的民用匙羹都比現在的小。左為民國時產,右為清代中期時產。

「其實,比民國較早期的民用匙羹,底托都是用人手捏造,沒有『支釘』。」跟鄧偉達聊開了,他慷慨地逐一介紹店內的珍藏,包括眼前這隻清代中期的青花靈芝匙羹。不過有趣是,一百多年前的匙羹比現時的都小得多,「那時人們進食都不常用匙羹,除非是吃藥,或者餵小孩進食。」他說。

元朗「雞公碗專賣店」店主鄧偉達,對中國瓷器有濃厚興趣,曾到訪國內多處探查瓷器身世。
元朗「雞公碗專賣店」店主鄧偉達,對中國瓷器有濃厚興趣,曾到訪國內多處探查瓷器身世。

雞公碗專賣店

元朗泰豐街20-24號普利樓地下A2舖

2634 7533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