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Farm to City 農業新生活想像】「田嘢」共購計劃 打破人和土地的隔閡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From Farm to City 農業新生活想像】「田嘢」共購計劃 打破人和土地的隔閡

m200517-jimmy-a-004-2
「田嘢」共購計劃的負責人浩盈(右)和Nicole多年來推廣「香港人食香港菜」,合作無間,相當有默契。
「田嘢」共購計劃的負責人浩盈(右)和Nicole多年來推廣「香港人食香港菜」,合作無間,相當有默契。

常言farm to table,「香港人食香港菜」,但你知道哪裏有賣本地菜嗎?勞麗麗除了下田務農,更要親自處理客戶訂單查詢、出菜、送菜等雜務,她說身兼多職正是現今農夫的寫照。其實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還有一個重要橋樑—銷售。麥浩盈和林耀群(Nicole)就希望能為公眾提供接觸點,於一七年推行「田嘢」共購計劃,拉近人們和土地的距離。

生活模式並非單一發展

周日,浩盈和Nicole回到位於荃灣白田壩街工廈的「田嘢」辦公室,浩盈在房間打掃收拾,準備出菜,Nicole則於門外忙着點算一箱箱吉樂冬瓜、小惠冬瓜、青瓜和莧菜等等,種類繁多。「在疫情下,香港人對本地菜的需求激增呢!」Nicole用菜布把多款時令蔬菜裹在一起,就成了共購的菜包。Nicole指出在二月疫情爆發的時候,正值轉季時節,「冬天菜停了,夏天菜沒來得及種,有少少卡住,既要先保證原有的訂單,才可以接新的訂單。」

共購計劃是由組織「港嘢」延伸出來,浩盈比Nicole更早加入。談本地菜,自然要由本地談起。浩盈說:「我是八十後。我會形容我經歷一個崩壞的年代。我住青衣,以前我以為商場是好東西,誰知每區都是倒模商場,眼看自己的社區崩壞,由文具舖到青衣戲棚都消失,換成很多大型連鎖店舖進駐。」她希望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美好多元的社會,於是參加「港嘢」,由推廣小店做起。「我發現原來問題不單是土地或租金,甚至是貨源的問題,很多店舖都是由外國進口,不是支持本地農業。本地上游的生產並不是能夠直接落到下游消費,怎麼日常生活中都不察覺呢?其實這是建構我們的身份文化。除了以前在書本上學習的金融國際中心,地少人多,重新認識原來香港歷史很強勁,有很多農業面貌,地理環境有優勢,而不是單一進行貿易。」讀社會學出身的Nicole同樣關心小店,「我從義工活動中見識到社區變遷,開始涉獵不同範圍,同時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原來每一個小店都有其故事角色和取向。」

共購菜包不設自行挑選,按照時令出菜,包括多款本地蔬菜。
共購菜包不設自行挑選,按照時令出菜,包括多款本地蔬菜。

推廣社區支持農業

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流行「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概念,講述農業和社區是帶動和循環,農夫種植蔬果給當地社羣,而社羣有相應的回饋,例如廚餘等資源。浩盈表示:「社羣不只是買菜角色,可以到農場成為參與者,了解不時不食和務農工作,自然會對食物生產整個過程有不同理解。農夫得到社羣的支持,其實更加知道應該做什麼,或者提出對雙方有益的事情。這是一個互相提攜的關係。」

Nicole則提到她們和訂戶之間的信任度很高,聯繫緊密,「我們收到菜包便會立刻有清單,介紹這批菜屬於什麼季節、哪個農場等資料,間中附加食譜,訂戶之間也會分享食譜和照片。」浩盈拿出手機,展示一下和訂戶之間的短訊交流,「我們也會定期更新農田情況,讓訂戶了解生產過程,希望透過我們拉近農夫和消費者的距離。」

她們知道香港人習慣上網訂購外國食材,或者在超市有不同進口供應,浩盈指出:「但共購計劃能夠平衡多方面因素,例如大自然氣候、農夫生產、行政、運輸等,一個消費動作背後有很多不同考量,而不是單純買賣交易動作。我們某程度是希望改變這一種文化。」要改變城巿人的消費模式或生活習慣,談何容易,不過她們都沒有捨難取易。浩盈續道:「誇張點說,有些小孩連蘋果是哪裏來都不知道。所以共購計劃為何這麼繁複,其實是希望將這些知識慢慢拉回人們的視線內。雖然我們都曾經俾人取笑,哈哈!」在旁的Nicole接道:「我們不是拿很高的人工,低於市價,但足夠維生的。」浩盈打趣說:「福利是有菜吃!」二人有默契地對視而笑。

「當有這麼多人和你同行,是很快樂的。你知道這種對大自然和對社區的觀念不是孤單的事情,而是大家都有相同的想法,都想對大家好的,這是最開心的地方。」浩盈一副樂天知命的模樣。Nicole指:「即使有天我們不再營運,都希望這些對社區的理念能夠變成種子,種進他們的心中。他們仍關注香港社會或本土農業,自然便會向外尋求。當一個人影響一個人,自然慢慢影響到愈多人,聲音變得愈大。」

食本地菜是政治

「田嘢」共購計劃在社交平台提到一句「食本地菜是政治。」對此,浩盈反問:「食本地菜怎麼不會是政治呢?一個地方沒有田,不關注農業,又怎會有安全健康的蔬菜呢?一定是政治。政府有相對考量,我們才有整套產業鏈出現,否則就只停留於農夫很慘的想像。當生活空間變得單一收窄,我想像不到下一代可以怎樣選擇,沒理由叫下一代只跟從上一代的步伐,你希望下一代創新,找新的方向發展。」Nicole點頭認同,表示:「當社會只重視金融行業,欠缺第一生產,其實會變得好慘,政府收地只為起樓,炒起樓價,沒有自給自足,對香港來說很可惜。就像我從事『田嘢』,是我自己選擇的。假如下一代想選擇務農的話,但沒有土地,他們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香港人食香港菜,既是一個消費選擇,背後有着和土地的牽絆,原來也關乎政治。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