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種】老字號菜種行:香港蔬菜黃金期,很多農友發達了 買下九個單位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農業

【香港有種】老字號菜種行:香港蔬菜黃金期,很多農友發達了 買下九個單位

28.07.2012
葉漢華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cover9

人類食用植物有7,000種,現代農業耕種的少於150種。現時全球有1,000多個種子庫,在世界各地收集作物品種。香港的種子行,曾是種子進出口的中轉站,最終由盛至衰,能堅持幾十年屹立不倒的,寥寥無幾。

元朗,四十年歷史的漢廷號菜種行十五年前開始賣砂石、鐵架等建築材料幫補生意,負責人說,「行業不景氣,只能賺回燈油火蠟。」上環,馬福記菜種行 1942年從士多做起,逐漸發展為菜種行。 負責人鄭先生說,1966年,很多種子成噸成噸在港澳碼頭上船,全年營業額三百多萬。「賣種子可以賺大錢,我家那時買下九個單位!」九十年代中,鄭先生接手父業時,生意慘淡,一天營業額只得四百元。 只好靠一技之長教人剪水仙、插蘭花。

41
五十多年的瓶罐,裝着多少變遷和記憶?

鄭先生謂:「將種子保存下來確實沒問題,但只有市場需要、大量流行,方能長久保留。到處都在發展地產,收購土地。 即使有種子,也沒有土地可耕種。過多十年,世界恐怕要為糧食打仗!」

五十年歷史的種子

位於上水的「馬振興」是業界眾所周知的老字號菜種行。一入門,很多人會把視線落到一排裝種子的玻璃罐上。看上去年歲不淺呢。一問,原來有五十多年歷史了。罐內裝着傳統中國菜種,如矮腳江門 白、南風芥、客家芥、包心芥……罐子有幾個破了,不能用了,還用膠布貼上,不 捨得扔。

「這些老罐子,馬振興留下的!子女給我保護得不錯哩!」八十五歲的馬老太聲如洪鐘,快人快語,舉手投足很有大姐大風範。

舊時前舖後居,馬家與種子生活在一起。馬老太和兒女們見證了本地蔬菜品種的流變。「本地玻璃生菜、潮州芥菜、佛山菠菜、尖葉莧菜……這些現在都沒得賣啦。」馬老太仔細數着。

40
馬老太退休前對種子很執着,選種子一定要下田看過。

「蘿蔔以前分很多種,扒齒蘿蔔、龍鬚菜蘿蔔、天字春蘿蔔……也都沒有了。」 馬綿輝接過媽媽的話說。

「阿媽經營初期,也沒有現在的日本菠菜、朱古力番茄、火焰菜、金黃紅菜頭、 魚翅瓜、日本西蘭花……」輝哥的姊姊馬秀蘭說。

得意之作

一個舊式收銀機,也有五十多年歷史了。馬秀蘭童年時,總會聽到它所發出的叮叮噹當的聲響。而舀種子的銅勺,也是創辦人馬振興留下的。「一勺,剛好是一 両,忙起來更不用秤的。」馬老太興致勃勃地為我們示範五十多年前丈夫的得意之作。

「秤之前,一定要好小心,看清楚有沒有滲入其他品種,一粒混進去,就雜種啦!」她金睛火眼,從托盤上撿起一小顆種子。

43
老式收銀機,運作不再靈光, 但意義依然深遠。

1950年代初來港,馬老太還能吃到 「元朗絲苗」。她與丈夫馬振興在街邊擺攤賣菜種,兼賣禽畜西藥。當時同行只有三個攤位。五十年代末,馬振興開了間地舖, 兼賣菜種、米、西藥、肥料、殺蟲劑。

那個時代,流行「賒帳」。大批大陸人偷渡來港,找到馬振興來。「借他們幾両種子、兩枝蟲水驅蟲種菜。有收成,再回來還菜種錢。」馬老太說,過年過節,總有農友割一捆菜、或提一隻雞過來答謝。 有的送龍眼、黃皮、荔枝……在香港蔬菜黃金期,「很多農友發達了,買樓買車,送 子女到外國讀書。」

獨當一面大姐大

「我阿媽一直都很tough !」馬秀蘭說,從小到大第一次見到母親流淚,是在加拿大。那時馬老太已退休了。兩母女說起往事,意志堅如磐石的媽媽,竟然潸然淚下了。

「你話佢靚唔靚仔?他最中意著唐裝呢。」望着亡夫五十多年前站在店舖門口的留影,馬老太眼帶笑意,用手輕輕擦拭相框玻璃。

五十年代的馬振興站在店門口留影,身後是一罐罐的種子。
五十年代的馬振興站在店門口留影,身後是一罐罐的種子。

1962年,馬家剛剛搬入新舖又添丁, 幼子馬綿輝出生。但這一年,大陸遭遇大饑荒,引發逃亡潮。香港遭遇了史上破壞力最強的颱風「溫黛」,農業失收,大批賒帳被走數了。

「窮到喊救命,還捐錢在新界建學校!」被賒帳之後壓力很大,馬振興一直鬱鬱寡歡,病倒了,到九龍醫院治療。但入院第二天,馬老太與丈夫正聊天,巡視的護士說要檢查,讓其迴避。「醫生給他打了針,我隔着玻璃窗看到他的頭垂下去了。幾分鐘前還好好地!我衝過去,一把抓住護士的衣襟,把她拎起身。」無從追究,丈夫就這麼撒手人寰了。

丈夫離世時,她才三十多歲,五個孩子,加上一盤生意,她不讓自己悲傷。「我唔可以穿成身寡婦裝,黑麻麻,俾人看衰我死老公!」丈夫去世一個月,她換上一 件花衣,帶着五個年幼的子女到照相館拍了一張照片。她想脫胎換骨,為五個孩子的生計拚搏。

1960年代,丈夫去世一個月後,馬老太(彭粉 金)帶着五個孩子拍下合照,鼓勵自己從此要抬起頭,堅強起來。
1960年代,丈夫去世一個月後,馬老太(彭粉金)帶着五個孩子拍下合照,鼓勵自己從此要抬起頭,堅強起來。

六十年代,上水石湖墟的種子行有十 多間,如現在的藥房一樣多,可想而知, 競爭激烈。行業鼎盛時期,要爭夥計和苦力,種子行常「搶人」過檔。

「我一個女強人同男人『拗手瓜』, 老老實實,有誠信,做生意唔會輸俾人。 我賣的價格比人哋貴,因為絕對足斤足両!」

親自落田選種

1960至1970年代,馬振興的顧客幾乎都是香港農夫。那時馬老太給農夫出肥料和種子,出成本讓他們留種。「唔落田, 又點揀到靚種呢?萬一白骨通菜田插了一棵青骨的,就慘啦!」她落田看過、試過才收貨。

馬振興的傳家寶,一勺正好就是一両種子。
馬振興的傳家寶,一勺正好就是一両種子。

「八十年代,本土種子出現斷層,無好的種子了。」輝哥回憶說,本地農民買種子是四両、一斤地買,但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後,對種子的需求簡直是如飢似渴,是上百斤、上千斤地訂購。

「他們幾乎不挑選,不理什麼菜種都照單全收。」輝哥說,除了菜種、肥料亦 一噸、十噸地被買走,就菜刀、紮豆的橡筋、尼龍繩都被搶購一空。當時很多港人在內地開菜場,90%會從香港買種子回去。

「當時完全被市場牽着走,反應不過來。」他說,因為銷量大,再也無暇等待本地農民自己留種了,只得請專門的留種公司來完成,並大部分從外國進口了。

這個狀況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中。往後的十年,大陸開始向香港輸出廉價蔬菜和常規種子。馬振興的本地農夫客人,一個一個銷聲匿迹了。「年輕農夫轉行做地盤、做苦力了,拉紅毛泥一天六百塊。」

「即使開檔賣幾粒花生,都算是自己做老細。我咁辛苦捱大佢哋,間舖係佢老竇 心血,好希望繼續做落去!」1990年代, 輝哥從海外留學回來,接掌母親一輩子珍視的種子行,沒有辜負父母的心血。

兩代人的堅持,讓馬振興菜種行屹立於風雨而不倒。
兩代人的堅持,讓馬振興菜種行屹立於風雨而不倒。

近五年來,來馬振興買種子的顧客, 多了一批年輕面孔和假日農夫。「玩的人多,為了健康的人也多。可惜,很多人忘記了,田要休息,疲勞過度的土地,也出現了各種新的蟲害。」

輝哥坦言,目前最大的銷量還是大陸。 如果只賣純種的話,農民可能就不來幫襯了。因此會賣很多第一代雜交種。「無可奈何,這是世道,我們始終要考慮生計。」 他坦言。

葉漢華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農業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