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米業重生 前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農業

【台灣米】米業重生 前言

1

近年來,香港人對台灣食品的興趣愈發高漲,林林總總的台灣食品展輪番登場。單是今年1至9月,香港進口台灣食品的增長率便達14.1%。

但香港人未必了解,台灣農產品也曾經歷鳳凰涅槃般的重生。當地近年食品安全問題接踵出現,讓台灣人感悟生存之道便是與土地重修關係。新一代農民重振農藝,在強調產地、追溯耕種者的同時,也愈發重視質量。

台灣米的創新,見證了台灣農業面對進口農產品大軍壓境而作的突圍努力。而自從日本311海嘯後,日本米在港銷情大受影響,相反台灣米在港銷量卻持續以倍數飆升,香港更成為台灣米最大外銷市場。

對稻米文化的尊重,不單止於農民及商人,也擴展至社會其他階層。台灣雲門舞集的四十周年新舞劇,便以《稻禾》命題,向土地和農民致敬,新作更選擇「稻米之鄉」池上的稻田作首演前的預演。舞者在稻浪中起舞,藝術總監林懷民深深鞠躬,從一粒米、一畝田看到台灣土地的未來,他說「稻耕是台灣文化裏面重要的一環」。

在香港,我們很容易便買到的池上米、銀川米,你又是否知道它們的身世,長在哪裏,喝什麼水,看怎樣的風景,吹怎樣的風,被什麼人照顧?一連兩期,我們將會實地報道台灣農業如何突破困境的新景象,以及一眾幕後推手的創意思維。

一粒米的世界有多大?就讓我們啟程一看。

在台灣,有二十三萬戶稻農家庭,務農人口平均年齡六十歲以上。
在台灣,有二十三萬戶稻農家庭,務農人口平均年齡六十歲以上。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農業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