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藝復興】後記:霧中風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農業

【農藝復興】後記:霧中風景?

1

台灣的農藝復興,對香港來說,是否只如霧中風景?

「羨慕他人美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實力的懸殊。」香港永續栽培學苑主席及O-Farm創辦人葉子盛認為,首先要問,香港有能力去談「農」這件事嗎?他說,台灣農業雖然弱勢,但是沒有被消滅;反觀香港農村的基本架構是原居民村落,但幾十年已不耕田,土地是商業資產,農地失卻「農」的角色。而丁屋政策、發展商改變土地用途的便利,更令香港大部分土地鎖定在「投機」生產。

「香港的農業稱不上農業,只能算是園藝,因為不考慮技藝和生產能力。」台灣農夫可以得到第一手資料:父親、爺爺怎麼種東西?熟悉土地的人還在,可以傳承技術。香港近年雖然出現一批有機農夫,「說到技術,我們只是幼兒班。我教城市農夫種番茄,二、三十個不得了,種到100個就了不起,但我父親是種200個以上的!」他說,香港傳統農民失卻傳承,農業只能以抗爭運動和悠閒農場兩種形式存在。農場做洛神果醬、烘焙麵包、假日農夫、半農半X,僅此而已。

「除非法例上釋放農地,改變管理土地的思維,讓擁有土地的人放棄做房地產投資,還原為農地。但這樣可能嗎?我們連遠至大浪西灣也想蓋豪宅!即使有了政策,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種田?」他反問。

「撇除社會公義、反霸權、社運抗爭,農業對你而言有什麼個人意義?當農業與社運綑綁,其實已不是耕作。我們是否有成熟的心智去承擔純粹從事農這回事, 以及透過土地獲得生計的勇氣?」台灣令人羨慕的不只是農業,還包括那些純粹的心念和歸屬感,以及選擇的可能性。

所有的意義最終都在於,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我們自己是誰。

erc131031yimin-114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農業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