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銀川有機米開創者:邀請更多物種回到這片土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農業

【台灣米】銀川有機米開創者:邀請更多物種回到這片土地

4

銀川米,來自重巒疊翠的花蓮富里鄉,阡陌橫亙的良田種着豐富的生態故事。

「銀川有機米」是台灣有機米開創者。1995年由一甲地試種開始,現今擁有250公頃農地、100位產銷班農友,是台灣最大的有機農場。

銀川永續農場創辦人、「鋤頭碩士」夫妻賴兆炫與梁美智感嘆, 早期做有機,「陷得太深」,埋頭做筆記,一天長幾片葉都很緊張。

「游泳愈是掙扎沉得愈快,放鬆手才能浮。」 現在流行鴨稻田,他們卻用原始森林培育微生物菌堆肥。「不能跟風,二十公頃田,要放8,000隻鴨子才成!」他們有自己的田間哲學,「以無為的態度,不需要迷信任何農法 」,聽起來無招勝有招!

「有機不只是一種農耕方法,更是一種農耕精神,它講究的不是步驟、技術,而是哲學與心念。」梁美智說,水田裏生態豐富,要讓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活下來的機會。

賴兆炫和梁美智(前)經常到山上探望有機稻農,聆聽他們的困難,鼓勵他們不要離開有機耕種的路。
賴兆炫和梁美智(前)經常到山上探望有機稻農,聆聽他們的困難,鼓勵他們不要離開有機耕種的路。

「不種倒伏的稻子,因為麻雀吃不到;不種軟枝的稻子,因為風吹搖晃,麻雀容易頭暈。」米樂無為是銀川米的核心理念, 強調生態平衡。

「我們不趕麻雀,麻雀會吃最豐滿最挺拔的稻穀。如果有能力分享給麻雀,這樣的稻田是有能量的。」梁美智說,銀川的農場,有許多小生物找到生存的空間與食物,整個生態活過來了!

經營台灣最大的有機農 場,賴兆炫和梁美智夫 婦着眼的不只是稻田, 還有生態。
經營台灣最大的有機農場,賴兆炫和梁美智夫 婦着眼的不只是稻田, 還有生態。
富里鄉的地理位置在花東縱谷的中間,因為山谷型的氣候溫濕而穩定, 鄉內的沖積平原都已開闢成阡陌橫亙的良田,銀川有機米就從這些良田 裏生長出來。每一包米的包裝上,都印上種稻的信念。
富里鄉的地理位置在花東縱谷的中間,因為山谷型的氣候溫濕而穩定, 鄉內的沖積平原都已開闢成阡陌橫亙的良田,銀川有機米就從這些良田裏生長出來。每一包米的包裝上,都印上種稻的信念。

碩士生拿起鋤頭

銀川米的包裝上,描繪每個月有機稻田生態特色:

「四月,部分水田已經充滿了綠萍,螢火幼蟲不時在萍上穿梭,跳躍。

「五月,水田裏的好朋友蜘蛛不長命, 風一吹,雨一下,就無影無蹤了。

「九月,蜻蜓與蛙爭相報到,不止澤蛙,還有虎皮蛙(保育類)的到訪更令人驚覺有機栽培的善業價值。

「十月,新蟲─ 縱捲葉蟲爬滿稻葉,將綠葉變白髮,過去從未如此,只有忍耐才能挺住……」

不抵禦,不防治,一改控制和驅逐心態,才算真正有機。
不抵禦,不防治,一改控制和驅逐心態,才算真正有機。

賴兆炫喜歡在稻田邊種玫瑰,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機玫瑰吸引到的不是蝴蝶,而是蛾類,並且蟲都在吃花苞……」他最 近一直在琢磨這問題。

「你在稻田裏看到什麼?」他常常這樣問農友,拉着他們一起去田間做觀察。「我希望他們看到不只是水稻本身,還有水稻以外的世界。」

十八年前,這位碩士生拿起鋤頭種有機米,摸着石頭過河。起初不惜重資施肥,稻禾長得比別人的漂亮,綠油油一 片,大家心裏好得意,直誇有機肥的效用。六十天的抽穗期到了,怎麼自家的仍在長葉子?而當別人的田已是一片金黃時,他們的地仍一片油綠?最後別人在割稻,他們竟像在割韭菜,心裏好痛,養分太多反而收成少!

收成後,他在超市煮飯給人試吃。平時都是「試吃小姐」,突然來了他這個外形壯碩、理着小平頭的一張酷臉,很多人見了就閃人。用蘿蔔做配菜,有人以為他賣的是蘿蔔,有機米是什麼?十個人當中,只有一個聽過。三公斤一包米,一個月才賣了五包!

有機米追求的並非產量,而是田間生態多樣性,
有機米追求的並非產量,而是田間生態多樣性。

關懷而非管理

有機耕作方式,病蟲害最令人頭痛。 但不治理害蟲,任由牠們在田裏,農民會擔心得睡不着。為了鼓勵農民不要離開有機之路,假如農民減產了,生活有問題, 賴兆炫夫婦便拿出一筆錢補助,降低負擔成本。「要拍拍他們的肩膀,告訴他們確實很難,長遠互相支持才能走下去。」

互相扶持多年,農民與產銷班班長情同家人。
互相扶持多年,農民與產銷班班長情同家人。

梁美智視稻如孩子,鼓勵農夫說:「農夫的腳步是土地最好的肥料,你也是生態的一環,關懷它,而非管理它,讓稻田快樂一點,稻穀也會令你快樂。」雨中的稻田,迎着微風,綠意盎然地舒展着生命。

「種有機就像喝母乳,稻禾長得比較壯。如果是化學田早就倒了!」她鼓勵農友,要種得寬疏一點,比較通風;植株少一點, 讓養分均勻吸收。

除了為水稻着想,梁美智也為「害蟲」 着想。捲葉蟲出沒的季節,老農坐立不安, 每天都來「請願」:「班長,我不要種了好不好?我沒辦法了,你看都被吃得光光的!」但一周過去了,有機植株長得很強壯,捲葉蟲捲不起來,只好飛走,稻子活起來了。

梁美智安慰他:「以後看到蟲要放輕鬆。你緊張,蟲也跟着緊張。牠感受到敵意,覺得你要對牠下手,生命力會更強、繁殖得更快。大家都是有情眾生,要共好。」

%e7%85%a7%e7%89%87b

「關鍵在於轉念!」賴兆炫說,如果一直苦思替代農法去防治,實際上還是用化學種植的思維去對待有機這件事,會連同益蟲一起趕走。賴兆炫不斷向農民灌輸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觀念,希望農民改變以往用驅逐和控制的心態抑制害蟲。 例如,農友田裏蛇目蝶出現了,吃光了稻葉。農友忍住不處理,花了一個月觀察, 發現虎頭蜂來了,將蛇目蝶一隻一隻捉走 了。有害蟲出現,也會有益蟲。最有效的平衡方式是食物鏈!天敵一出現,蟲害問題自然解決。

「班長,我田裏有十多個鳥巢!」 「班長,由一顆到五顆蛋啦。」 「班長,我田裏有一隻鱉!」令農友自豪的不只是產量。

後來,大家的田裏處處充滿了生機, 稻田中有鳥築巢下蛋,空中還有老鷹盤旋, 青蛙成羣。到了夏天該曬田的時候,有位農友排水兩天,看見蝌蚪被曬死了,很心痛。他將水保留讓蝌蚪長大變青蛙。只長兩隻腳,還不行,再晚幾天,四隻腳長齊 了,能跳開才把水放掉。農友明知道晚幾天曬田不利稻子的成長,但在意的不再是收成利潤,他們看見了其他生命!

有機,就是邀請更多物種生命,一起回到這片土地上。慈心相待,正是有機之美。 真正的有機,不只是一份事業,更是信仰。

無論子女怎麼勸說,七十多歲的老人都不願意離開稻 田,種有機米更接近自然,每天日子過得很自在。
無論子女怎麼勸說,七十多歲的老人都不願意離開稻田,種有機米更接近自然,每天日子過得很自在。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農業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