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社區再創造】城美山 孩子的成長樂園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首爾社區再創造】城美山 孩子的成長樂園

首爾城美山的小學生放學,到附近書店合作社吃過茶點後,走到門外唱歌跳橡筋繩。
書店合作社樓上是讓孩子上興趣班的地方。原本在上寫作班的學生,一看見相機便展現原本活潑的一面。
走訪首爾市,記者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這裏的孩子好像顯得格外快樂。
走訪首爾市,記者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這裏的孩子好像顯得格外快樂。
 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想像,但現實中我們總是被規劃、被限制:主流教育要孩子贏在起跑線,激烈競爭,壓力勁增;我們的日常生活看似有很多選擇,但其實一直被幾個大財團支配。

活得好,一定難?未必!韓國首爾市的社區為我們展示不少成功例子,居民在主流以外實踐奉信的價值。有家長為讓孩子快樂成長,自行創立十二年制的另類教育學校;有村民自發興建在香港難以想像、比café還要chill的社區圖書館。借鏡首爾出色的社區革新例子,香港應如何鼓勵公民參與,再創造更貼心的社區?

城美山家長為孩子建立讓他們能快樂成長的社區
城美山家長為孩子建立讓他們能快樂成長的社區

走入首爾城美山,記者最大的感覺是這裏的孩子顯得格外無拘無束。放學後,他們不是趕着去上補習班,而是相聚在學校附近書店。原來書店阿姨為他們準備了乳酪粟米片茶點,吃過後幾個孩子就跑出書店,唱着輕快的歌跳橡筋繩。然後,我們找正在上寫作興趣班的學生拍照,他們毫不拘謹,並興地展現他們最真摯的一面,好幾個甚至舉腳拍照,記者感受到學習氣氛之輕鬆。而一些中學生,在學校飯堂快快吃過午飯,就急不及待走到旁邊的木工室做手作。木工課是他們的課程之一,他們快樂地跟同伴分工合作。上課對他們來說,不是苦差。

城美山學校的學生利用午休時間做木工手藝
城美山學校的學生利用午休時間做木工手藝

社區有何特別,能讓孩子快樂學習?原來城美山是首爾由下而上的社區典範,自主二十五年。區內家長為孩子創立了十二年制的另類教育學校,之後更發展出近百間合作社,包括餐廳、超市、服裝店、劇場、醫院等。全皆非牟利,只為回應居民需求,日常完全自給自足。在城美山居住了二十三年的居民柳昌馥,緩緩說起一切從託兒所開始……

從託兒所開始的自主社區

時光倒流至1994年,韓國教育競爭之激烈比香港更甚,「戰線」推至上幼兒園前,小孩未正式上學已要學習各類知識。一羣居住在城美山的年輕雙職父母,希望才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能快樂成長,於是一起租了一個小房間,聘請有相近理念的保母照顧,自己也於公餘輪流看顧孩子,韓國第一所合作社託兒所自此誕生。

這所不一樣的託兒所,吸引其他不想孩子為求分數便一直跑跑跑的父母遷入村中,柳昌馥是其中一員。他跟太太1996年帶着三歲的孩子移居於此。時間推移,愈來愈多孩子適齡入學,家長秉持他們辦託兒所的初心,開始試辦幼稚園,及後又辦小學,再之後還辦起中學來,他們在村裏募集捐款興建校舍,這家十二年制學校可謂創下先河。曾擔任校長的柳昌馥說:「這是韓國首次出現的十二年制一條龍另類教育學校,當時我們沒有很實在的辦學概念,但凡事都以一個渴求為起點。只要渴求夠強烈,就自然找到方法,我們當時渴望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這羣辦學門外漢家長,積極研究資料,又尋求專家意見及參考外國例子。路,就是這樣慢慢摸索出來。

人寵共融創先河

要為孩子締造愉快成長環境,教育以外,他們開始把理念延展,為孩子的健康着想,又開設售賣無添加食品的餐廳。回應社區需要的合作社,一間接一間,實踐居民信念。合作社由居民經營,人際關係密切,例如一些孩子放學後就到附近書店暫為託管。

合作社早前更開始追求人與動物共融的社區,成立亞洲首間動物醫院合作社。韓國近年愈來愈多人視寵物為生活良伴,也愈加重視動物權益。居民認為既然他們有為人而設的醫院合作社,為何不可也為動物設立一所?動物醫院理事玄珠金道:「我們建設平台,讓寵物主人之間彼此交流想法。讓寵物保持健康,我認為不只是診所的工作。」他們賺到的錢都回饋社區,辦各式活動給寵物主人,如寵物衣服編織班及與獸醫的交流活動等。合作社亦會開設輔導班給遇上寵物離世的主人,以小組同行形式療癒哀痛。其他盈利會用作救助社區的流浪動物,及減免有經濟困難主人的診金。

動物醫院合作社會為區內的流浪動物提供醫治
動物醫院合作社會為區內的流浪動物提供醫治

柳昌馥坦言最初村裏的原居民不太明白年輕家長設立合作社的舉動,把大家連結起來的,是2001年發起的一場抗爭。城美山當時成為首爾市政府社區重建計劃的目標,政府計劃剷平村內山丘建設水庫。居民眼見家園快將被破壞,就團結展開兩年的抗議行動,最終令政府收回方案。年輕家長果敢帶領,這次抗爭把平日甚少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團結起來,爭取成功也令更多人思索自主的可能,往後才發展出更多合作社。

在動物醫院合作社,成員會聚首一堂為愛寵編織衣服。
在動物醫院合作社,成員會聚首一堂為愛寵編織衣服。

建設每家合作社都是一次嘗試,就如動物醫院合作社,向政府申領牌照就遇上阻力,眾多成員參與要得出一致認同方案也甚花時間。由產生意念到落成醫院,中間經歷三年之久,但他們認為建設人與動物共融的社區十分重要,因而堅持下去。過程還吸引村外有相同理念的同路人加入,動物醫院現時有二千名成員,當中有40%並非住在城美山位處的麻浦區,包括理事玄珠金就是住在離首爾市頗遠的金浦市。

動物醫院合作社理事玄珠金說這裏跟普通診所的分別,是資源並非只屬於醫生,而是由所有成員共享。
動物醫院合作社理事玄珠金說這裏跟普通診所的分別,是資源並非只屬於醫生,而是由所有成員共享。

幼人之幼老人之老

由下而上的自主經驗,慢慢從城美山延續到其他社區。柳昌馥更成立了Local Lab社區實驗室,現正在三洋路開展計劃,親身傳揚在城美山累積的經驗。「我明年就六十歲了,兒子很忙未必能照顧我,我又不是有錢人,開始思索退休生活。三洋路有眾多老人,就像我從前為孩子建立愉快的成長環境,現在我想好好照料這班長者,讓他們晚年活得快樂。」

由孩子到老年人的社區,柳昌馥一直致力建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給他們。
由孩子到老年人的社區,柳昌馥一直致力建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給他們。

要以局外人身份幫忙改善社區,收集意見了解社區實質需要,十分重要。他除了和Local Lab成員多次跟居民開會,也私下找居民聊天。曾有老人提交社區意見回應卡說想要一個有蓋涼亭,起初他們以為老人想要一個社交及休憩場所。再深入交流,才發現原來三洋路有很多樓梯,老人往往不能一口氣走回家,他們需要可中途稍事休息的地方。這個發現有助設計合用亭子,這事例反映政府以往的諮詢工作,不能貼切發映民間需要。

柳昌馥說:「成立Local Lab的起點,是想為社區問題找出方案。三洋路的老人渴求安全和舒適的居住環境,支持社區革新的人就合作出謀獻策。」由孩子學校到老人設施的改善,城美山的自主社區經驗就是如此延展開去。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