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與藝術家】將博物館觀眾帶出社區做創意實驗 白雙全:在當下繼續日常創作之困難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M+開幕與香港藝術

【M+與藝術家】將博物館觀眾帶出社區做創意實驗 白雙全:在當下繼續日常創作之困難

tan21111yuenlung-1069

(澄清啟事:專訪中,關於公司制度化的討論,藝術家澄清受訪時表達有誤,內容經修正後以網上版為準,特此澄清。)

西九文化區自成一國,與鄰近社區疏離,座落於此的M+,怎樣才能成為親民的博物館,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是一大難題。M+專辦教學活動、促進公眾交流的空間「學舍」,邀請了藝術家白雙全策劃展覽活動《L社區》,帶以社工為主的參與者,在社區展開各種創意實驗,並在博物館展示經過及成果。

「我的工作是帶人離開博物館,回到社區探索和製造屬於自己的藝術。」M+開幕前一星期,白雙全仍然在趕工佈置他在「學舍」的展覽,忙了整天,傍晚才有空受訪。《L社區》基於白雙全的舊作出發,讓人體驗社區創作,希望藉項目啟發參與者發現生活的無限可能,然而,藝術家自身此刻卻感到寸步難行,「坦白講,我現在有點stuck在這裏,我究竟應該做完全抽象的、完全日常性的作品,與政治完全無關,還是擦邊球?就此,我現在不太懂得反應。」

發現日常瑣碎的可能

自二○○三年起在《明報》連載藝術專欄,白雙全多年來在城市中漫遊,從生活汲取靈感,做出眾多在日常事物中發掘出人意表的藝術創作。「我累積了一些經驗,知道如何遇見一些有趣的idea。我設計了一套名為「靈感雕塑」的系統,人們可拼砌膠卡,構思新的idea,有了idea後,再發展成一個社區計劃。」在《L社區》的工作坊,白雙全透過這套卡片,助人創造觸發靈感的情景,繼而開展各自的創意實驗。

白雙全
白雙全

《L社區》主要以三份舊作為基礎,啟發參與者。一是《谷之旅》,藝術家在東京跟依照一本厚重的地圖集,在兩頁之間、藏入書脊縫隙的地方旅行,他以同樣意念和社工一起探索社區縫隙。二是《$132.30的神蹟》,藝術家多年前在超市購入八件貨品,由上而下看單據上每件貨品名稱的第二個字,發現「信祂的人必得永生」,他照樣帶參與者到超市隨便購物,試從單據上找出意思的句子,並把購入的食品自創食譜煮一餐飯,指出每件日常事物的無限可能性。

最後一份作品橫跨十多年,由二〇〇五年《熟悉的數字,陌生的電話》開始。當年,白雙全在西貢巴士站見到四組路線編號,他將之拼合為電話號碼,試圖撥打,果真有陌生男人接聽,兩人就此傾了分半鐘電話。十年後,白雙全再聯絡對方,他們回到巴士站附近詳談,陌生男人原來是薄扶林村文化保育小組成員Nigel,而在重逢前不久,白雙全剛好讀了《薄扶林村》一書,事後翻書發現Nigel的身影早已閃現在其腦海。種種事情,讓白雙全感覺奇妙,想在今次項目再續前緣,和社工探訪薄扶林村,把村民故事帶回「學舍」展場,擴散緣份。

「(M+)它如此寬大的大堂,其實是想給你自由想像的空間,啟發個人對世界的想像,不想『細雞嘢』,但反而我正正在此做些『細雞嘢』。」白雙全笑言。

+3

M+和香港藝術家的共同處境

和M+團隊合作,白雙全欣賞他們的認真細心,但對其機構文化不習慣,像在籌備展覽期間,有展品要重印更換,卻因繁複程序浪費不少時間,拖慢進度。「我見到他們想build up一種公司文化。」習慣香港藝術圈協作節奏,想盡快完成佈展的他自然焦急。

體制不是M+的唯一問題。白雙全觀察,當代中國藝術是M+館藏的主打之一,但現況是敏感的當代中國藝術作品會被篩走,不能展出。「這方面十分尷尬,」他續說,「以前香港的獨特性是,既在中國,亦能前瞻,但如今這個優勢沒有了,還剩下什麼是耍家的?」

「他們作為博物館策展人或總監的顧慮,和我作為藝術家做作品的顧慮是一致的。現在整個香港被這些紅線鎅散了。」但他認為,畢竟M+面向國際,相比其他政府博物館抗壓能力理應更大,因此大眾會期待M+可以站穩立場。

博物館收藏策展尚能以學術和專業理由自辯,個體藝術家卻孤立無援。「藝術最好玩是,你不需要明講,可以很婉轉溫柔、很smart地講一件事,讓大家意會。」但白雙全感受到,當下捕風捉影的風氣愈演愈烈,「現況最恐怖的是,它會估你做什麼,是否在做政治作品。例如我擺放一塊紅色的顏色版,它都會估你做政治作品,可能明明你只想講一朵花。香港這樣的氣氛,是最令人窒息的。」

612-2

新日常下的創作之道

白雙全自白,像他這一類與社會扣連的藝術家,一直想在作品中呈現某種「張力」。「而那種張力,現時是最大的。你接近了一種巨大的權力,嘗試用最柔弱的方式與它互動。但以前的狀況是有防火牆,這種互動不至於致命,但現在是致命的,所以你會從這種互動中退縮。這就是最大的衝突:你的創作需要張力,但你因為這種張力而懼怕。」從說話中,聽得出他的困惑,「在這種狀態下,我怎樣把自己最真實的struggle,透過作品呈現出來?」

他預計,香港藝術家未來應該會以創造日常性的作品為主要策略;而作為熟用日常元素創作的佼佼者,他承認「日常」已經今非昔比,以前還有閒暇想像的空間,今日的城市日常下充滿緊張,可說是種「裝扮式的逃避」,「但似乎在現況下,日常的、抽象的、很難在語言上直接解讀到信息的東西,這些在公共平台較為容許。」

「這時候正正要問一個問題:藝術對於創作人本身的重要性何在?是搵食工具,令你在國際舞台上發熱發光的platform,還是支撐你生命的重要元素呢?」他沉着說道,「但如果它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元素,你避不到的,你一定要解答某些問題,面對某些事情,表態都有危險,但它是你非處理不可的,你都會處理,但視乎你有多大程度的公開又或是否需要留在香港做這件事。」

612-10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M+開幕與香港藝術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