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生活,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回看最早期的公屋,自然會聯想起徙置區裏,那些密集的沙丁魚罐頭、真率堅毅的人們,還有在惡劣環境中奮鬥的成長故事。
一般公屋的印象,並不適用於西環邨。西環邨於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五九年落成,屹立堅尼地城六十年,苑臺倚山而建,高低相連。這裏的開邨人家以英文名自稱,來頭也絕不簡單:這個出自書香世家,那個是某某將軍的後人,他是醫生,她的姨甥女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舉手投足都散發著自豪,描繪出一幅有世故而有教養的社區藍圖。
五年前,資深社工(前明愛莫張瑞勤社區中心督導主任)冼昭行初來乍到,為此大感訝異。他追本溯源,才知這「好唔公屋」的寧謐屋邨,是屋宇建設委員會屋邨。屋建會於一九五四年成立,旨在提升市區擠迫戶的生活質素,以造價相宜而具水準的穩定居所,供白領階層入住。所建廉租屋邨共有十個,包括蘇屋邨和華富邨。西環邨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屋建會屋邨,他覺得有紀錄之必要,便聯同在區內服務多年的謝子英等同工,開始搜集邨民故事,同時整理公屋發展史,促成口述歷史書《西環邨:風雨不動安如山》。
西環邨 ── 不只是屋邨 而是社羣
整個計劃歷時三年,他們邊做服務,邊做口述歷史,訪問了五十年代遷進的開邨人家、土生土長的第二代居民、邨內的互助委員會成員等。翻開書本,標題和對白特意保留廣東話,以展現居民真性情,句句「有聲」。經過幾年時間的相處,整條邨變得立體,在他們眼中愈見獨特之處。
冼昭行憶述,從前的人寒暄時,總愛互相探問「你邊度鄉下」,言談間夾雜對地區的熱愛。在發展巨輪下,人變得疏離,一道門隔離一戶人。柴灣、元屯天、沙田只屬居住地,而非社羣身份。他打趣道:「我常說,想得獎?參加十八區運動會吧,根本沒平民參與,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很低。」
失落的自信和共同感,在西環邨人身上重現。他們視西環邨為「終老的家」,自居「山上人」,稱鄰居作「自己人」,一同栽出紫荊花,舉辦過集體試米大會,開邨六十週年時挨家挨戶派紅雞蛋,火燭時求救一呼百應,互助委員會盡心貢獻,林叔臨終前甚至在告示板上寫上「莫問前程難料,但求落幕無悔」。
「我們要建造的不是一個屋邨,而是一個社羣。」西環邨給他啟示,要塑造好身份認同,建立鄰舍關係,才能打破城市孤立,建立有意義、適合終老的整全社區。
生活源自於空間
一方水土一方人,人對「住」的想像與人情味,源於建築設計。在典型公屋,一家幾口擠在百呎蝸居,屋外是暗長走廊,建築狹小乏味,便逃出家門,流連於球場、天台、學校、街市。他覺得,只有設計與地形融合,才能展現獨特性,培養出歸屬感。
西環邨建邨其中一個原則就是自給自足,依山而建,以社區為先,每個單位設有獨立廚廁、自來水供應、陽台。電梯和平台串連幾座苑臺,走廊通爽,公共空間寬廣,天台方便晾衣服,中庭是種花散步的好地方。一家幾口喜歡在屋內看日落,新年在陽台拍全家福;小朋友在邨內捉迷藏,甚至跑上豬毛山,自製生活樂趣。「居民跟地方的互動,是一種社區聯繫及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開闊的空間增加居民對大自然的想像,令他們的個性真誠得來,帶點客氣。
「人的成長很著重空間感,尤其是疫情期間,大家被困家中,更體會到缺乏屋邨生活的挫折。」回溯一九五三年石硤尾木屋大火後,當局但求遷徙,不求質素,快速建造廉價而低劣的徙置大廈。為改善情況,屋建會則師廖本懷結合園境,於六十年代設計及監督興建馬頭圍邨、福來邨及華富邨等。以依山面海的華富邨為例,因應地形設計出高低有致的屋邨,讓大部分住戶享有海景。屋建會解散後,九十年代也曾冒起佳作,如沙田自成一角的「紅磚小鎮」廣源邨,綠草攀牆,商場露天開放,自然光灑落歐式鐘樓。後來,「徙置思維」捲土重來,當局採用一式一樣的預製組件建屋,務求以最廉價簡單的方式,搾盡方寸之內的土地價值,使空間與地形斷裂。冼昭行質疑,這是政策倒退:「今天公共資源相對充裕,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口述歷史是為了未來
為了城市發展,重建項目陸續啟動,土地用途日益商業化。西環邨也曾被列入考慮重建名單,但當時基於樓宇結構安全而擱置計劃。居民承認邨內設施定有缺憾,需要修復,但多年來因「有感情」而願意包容。冼昭行預料,若然重建,一方面可增加電梯等設施,另一方面或會瓦解社羣,如今走到十字路口,無論最終會保留為古蹟,或終需拆卸重建,也值得各界關注。
身為社工,他常涉足房屋議題,深陷在思考的漩渦。在追尋歷史的過程當中,他重新梳理公屋的脈絡,恍然大悟:「近年社會籠罩著無力感,我們常覺得一個人做的不多,覺得大勢已去,但廖本懷先生憑著改變的決心,慢慢提高公屋標準,這是個很好的示範,原來個人層面也能夠有影響力。」
紀錄香港歷史,是他和同工可做之事。「書寫過去,是為了未來。」冼昭行說,許多新想法都是建基於舊想法。當私樓難以負擔,公屋申請遙遙無期,推土機輾過無數家門,重提西環邨「以人為本」、「好好生活」、「多元階層」的屋建會思維,或是對社會的莫大啟示。
書中後記引述廖本懷所言:「這個世界是給所有人共同生活的,私人發展商建造貴價物業,但尚有中價的,還有廉價的,這個社會每一個階層都有住屋需要,我們要洞悉需要所在,然後把它們都應對好。」冼昭行希望,西環邨可以作為一個好例子,為未來人覓得安心之處。「但願天下人都能安身在風雨不動的家,前路漫漫,安然無恙。能使眾人內心安如山的地方,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