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重建】失去原有街道,就是失去人與人的互助網絡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九龍城重建】失去原有街道,就是失去人與人的互助網絡

m210221-jaedus-003

一年伊始,當眾人許願身體健康、財源廣進,不少九龍城人的新年願望,是「原區安置」、「原區復業」,總而言之「留番喺九龍城」。區內貼滿有關重建和街坊權益的海報,啟德道轉角處,推土機下沙塵滾滾,跟樹上盛開的桃紅花瓣有點違和。

推土機下  啟德道沙塵滾滾

許多重建故事,都是經濟發展與社區福祉之間的拉鋸。為配合啟德新發展區,市建局計劃於九龍城興建地下廣場,以連接新舊兩區,啟德道/沙浦道成了交接處。二○一九年二月二十二日,重建程序正式展開,收回沙浦道31至49號、55至73號,以及啟德道24至82號大廈的單位。驟耳聽來,受影響的只是兩條街?但重建範圍面積為六千一百零六平方米,當中五十棟樓宇將被清拆,約三百七十伙住戶,共近千人受影響。

記者初九落區,小店陸續啟市。重建區一帶是車房重鎮,也有零星的五金行、電器舖、紙行、化工材料店。這裏的店舖,大多已札根大半世。跟經營三十年的五金舖員工攀談,他們都說唯有靜候倒數,見步行步。兩條街的地舖樓底尤高,門口設計寬廣,方便汽車進出及升高。有車房店東嘆道,原區復業前景未明,基於消防條例,遷出以後在舊區以外較難另覓地舖,就算「修到車修到地,都修復不到人際關係」。

他口中的人際關係,是指整條街的店與店之間雖性質相似,卻不懷敵意,反而有協同效應,不時互借工具和食材,空閒時還能走到隔壁談笑風生。不少店都是前舖後居,樓下主理日常工作,拾級而上便是閣樓。名泰化工店裏,員工在閣樓上圍坐吃下午茶,俯瞰地面向記者揮手;捷達車房內,擺放了一張桌幾張凳,店東在看電視,有時跟幾位街坊打牙骱,樓上還有幾間房,作為羣體式的生活空間。

九年後回遷復業  「會否我死先?」

比起一家家獨立的店舖住宅,九龍城更像一個互助網絡。除了林立的五金店和車房,還有「小潮州」、「小泰國」等稱號。兩街之隔的城南道,更是泰國菜、香料及雜貨店的集中地,街坊都會走去尋寶,形成獨有的「泰式經濟圈」。至於啟德道和沙浦道,視平線驟看不多泰國元素,僅得三家泰國菜餐廳,但抬頭一望,窗戶掛起泰國國旗,寫上泰式按摩、泰人教會字樣,住宅鐵閘外插滿泰文信件,海報上盡是彎曲如蝌蚪的文字,可見不少泰裔落戶其中。有街坊提到,早前市建局忽視泰裔語文需要,登記凍結人口時錯漏百出,亦未交代清楚安置計劃,感到無助。

這深耕多年的小社區,將被重建連根拔起。

本週一(二月十五日)舉行的「九龍城原區安置方案」網上集會中,逾百人參與。評論人梁啟智指出,政府有責任照顧街坊需要,遷離解散後,店舖將流失熟客,街坊亦需付出額外時間及金錢,以滿足原有生活所需。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說,規劃應以人為本,但市建局只關注樓宇環境、建築物安全條例等,忽略社區網絡和人情味。

「九龍城原區安置方案」網上集會
「九龍城原區安置方案」網上集會

雖然市建局將於完成重建後,容許商舖回遷復業,以保存地區特色,但泰國移工工會主席Dang打趣道:「現在距離二○三○年還有九年,會否我死先?」為確保安排無縫接合,九龍城重建關注組提出先安置後清拆的新方案,要求市建局與房協換地,以馬頭圍及土瓜灣道的重建地段,換取啟德發展區用地,以公屋形式興建安置大廈,並以榮光街╱崇安街項目用地,換取土瓜灣污水處理廠旁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地,建設商場安置車房和工程等商戶。

面對推土機,大部分人都支持方案,即使深知爭取困難,仍希望繼續發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