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香港結業潮。
風雨過後,還有風景。
有人說,唯有遭遇窮困潦倒,偉大的文學作品才會誕生。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今年二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94億元,較二○二四年同期大跌13%。為了消除農曆新年的季節性因素影響,以全年首兩個月數字合併計算,今年首兩個月與去年同期比較,零售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仍然下跌7.8%。
撇開數字,走過街頭,執笠、吉舖,已成為香港日常。
結業紛紛何所似?恰似日記寫不完。
百業艱難,所謂「文窮而後工」,繼地產文學(即是廣告)出現「曼聯球迷輸大咗」和「買嚟養魚都抵」,緊接着街市文學(即是菜價牌)出現「老闆失戀價」和「十元三斤同歸於盡」之後……店舖招租成行成市,一個個巨大的電話號碼又成了「香港街頭文學」的一道風景。
那邊廂,一啖茶,一口飯,軟「肉」溫香,轉瞬間,杯盤狼藉,櫈椅翻飛。
這邊廂,「快樂聖誕」的招租廣告出現,過了幾個月, 換成了「過肥年迎新春」,仍然維持「現正招租」狀態;說甚麼「創業良機」,說甚麼「萬事好商量」,到這年頭,不少招租舖位,廣告堆成牆紙,好好一個門面,只餘下掉漆的招牌和佈滿了塗鴉的鐵閘。
千言萬語,備歷艱辛,最後不過是直抒胸臆、豪邁粗獷的兩個大字:「平租」!
任你中英文夾雜,羅生周生錢生陳小姐,Shirley、Candy、雅彬、佩珊……大家終於都在一大堆電話號碼吶喊之下,成為街頭文學的見證人。仰天長嘯也好,望「店」興嘆也罷,收拾心情,好好把姓名和聯絡方法昭告天下。
留得電話在,哪怕沒明天?立此存照。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