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繁榮都市的邊陲 – 大埔區,藏著超過130條靜謐的鄉村。居住於村內的長者們享受著鄉村的恬適生活,然而由於交通不便和醫療資源的匱乏,導致有些長者可能多年來並不掌握自己的血壓狀況,甚或從未檢測過血糖指數等。直至救世軍的復康專車出現,為鄉郊的基層醫療服務發展提供了多一個創新方案。救世軍大埔長者社區服務中心的《耆善「埔」樂行 — 大埔社區復康專車服務計劃》不僅為鄉郊的長者提供復康服務,它亦促進了城鄉共融。
⚡ 文章目錄
地理隔閡帶來健康危機
要往最近的診所求醫,可能需要轉乘兩趟巴士,甚至部分長者更礙於行動不便,即使慢性病的藥物已服完,也迫不得已地拖延了往醫院或診所取藥。我們團隊接觸到有長者超過十年沒有進行身體檢查,血壓飆升至200也不自知。地理的隔閡造成村民不容易獲得醫療資源,影響他們的健康管理;另外,若是獨居的長者,更可能缺乏與他人談話的機會,每天只能望著電視機發呆,孤獨感亦油然而生。而流動的復康專車為這些長者發揮連結的作用。
村公所變身「健康服務站」
每週固定幾天,復康專車會載著護士、義工和簡便的醫療設備駛進不同鄉村的村公所,待我們準備好後,村公所便搖身一變為「健康服務站」,提供的服務包括量血壓、驗血糖、心電圖及超音波檢查等,甚至有機會與醫生面對面進行健康諮詢。

有一位義工憶述一次驚險的經歷,復康專車的護士為一位伯伯量度血壓,赫然發現他的血壓指數水平高至隨時可能誘發中風危機,護士立即聯絡救護車,將伯伯送往急症室診治。如果沒有這輛復康專車的人員為伯伯作出及時的身體檢查,他可能隨時倒在家裡,後果不堪設想。
以上的「醫社協作」模式,透過社工,跟專業醫療團隊從醫院一同走入社區,復康專車的護士擔任健康守門員、義務醫生提供專業診斷等,形成一條既密切又有效能的服務鏈。
連結村民營造共融社區
計劃帶來的改變,不僅是為長者提供醫療介入,使社區多一分凝聚。在新屋仔村裡,原本互不相識的一位原居民與另一位新遷入的居民,因參加由復康專車的護士及義工在村公所舉辦的講座、健康操及認知訓練等活動而認識,閒話家常。另有獨居的黃婆婆從前沉默寡言,復康專車的服務成為契機,令她走出家門,與人接觸,並帶來改變,現在她會主動為鄰居記錄服藥時間。計劃中的前後測評估更顯示村內長者情緒得到改善,過半的參加者更能夠在參與計劃後結識到新朋友。一部血壓計、一場運動工作坊及一節認知訓練等,成為了凝聚社區人士的催化劑。有村長笑說現在每逢服務日,村公所就像過時過節一樣,復康專車服務為鄉郊區帶來更多溫情。

計劃得以成功,還有賴一班無私奉獻的義工。例如70歲的義工英姐是其中之一。她本着「幫人也是幫自己」的想法,加入復康專車的義工服務,積極投入的她,帶動身邊的年長鄰居,一起進行認知訓練及幫忙其他長者做健康檢查,使一班「老友記」獲得更多資訊,更關注自己的健康。
此外,復康專車服務的成效顯著,吸引其他機構及團體加入,例如地區康健站、認知障礙症聯盟及大埔青年網絡等,他們的加入及支持,令社會服務在社區進一步延伸及拓展,使更多鄉郊長者受惠,同時促進城鄉共融。
目前計劃專車已到訪過33條鄉村提供服務,期望讓每一位有需要的長者都能夠健康自主,實現居家安老。團隊正計劃將服務範疇拓展至慢性病共治、照護者支援等領域,並期待成為其他鄉郊服務的參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