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林奕華.繾綣星河

林奕華:永葆的童心

專欄
2019.02.02
撰文:林奕華

我的心願之一,是能寫兩本書。一本是剖析張艾嘉和她演過的電影,寫過的劇本,唱過的歌。書名叫《Idea和張艾嘉》。另一本,是寫蕭芳芳,但內容應該會集中一些,是在她演藝生涯的半個世紀裏,由童星到影后,苦兒到開心果,鈎沉貫穿所有作品的主題,那就是這本書的名字,《Inspiration和蕭芳芳》。

蕭芳芳和我這個由小影迷到大粉絲超過五十年的連結,正是我所定義的inspiration所在:人的成長,為什麼可以一直一直往前,有點像,一個人去旅行,為什麼可以一站一站永無止境?

如果借梅麗史翠普在《非洲之旅》(Out of Africa)(一九八五)中她所飾演的Karen Blixen所形容的自己,「I am a mental traveller」,一個旅人,大可不用大包小包,完全輕裝上路,靠的不是飛機火車郵輪承載肉身,卻是思想長了翅膀任意翺翔。成長如旅行,其實無關目的地在哪裏,卻可以是永不停歇的現在進行式。

這樣的旅行,必須要有強大的動力在支持,而我的推論是,它和我們的童年怎樣度過,是不是關係最大?

我到今天仍然把蕭芳芳拍過的電影,即便是拷貝殘缺不全,(如《少女心》(一九六六)),也看得如此津津有味,當然不是為了它的劇情,甚至很多時候,不是為了「電影」,卻是在這些影像背後的某些密碼,使我感受到過去的意義不只是過去,原來它同時提供另一種解讀,幫助有心人在反芻中預見將來。

而每個人對將來所抱持的好奇心,就是成長。

而每個人打開成長這隻潘朵拉盒子所得到的,就是啟發。

21river01a

童星時代,在片場做功課。

21river01b

蕭芳芳當年是粵語影壇青春偶像,與陳寶珠各有擁躉。

21river01d

拍畢《麻雀飛龍》後,蕭芳芳再沒有接拍電影。

蕭芳芳以演過的角色留下了她成長的身影,那是任何一個演員都會經歷的過程。但蕭芳芳之所以非一般,是因為在她的身上,不是只有看見階段,更有她回過頭去思索不同時期的自己,有何變化,為何變化。不止一次在她做過的訪談裏聽到,她最感興趣的總是為什麼會身處某種境況,一切始於懵懵懂懂,但後來幫助她豁然開朗的,每每是她把自己從迷宮帶出來。

八十年代在《歡樂今宵》的《星語情濃》裏回顧六十年代芳芳寶珠影迷各「衞」其主的現象時,她的回答便是例子:

「年輕人需要發洩對象,我有個朋友嘅女,十二、三歲,佢媽媽話佢,周不時行出騎樓,哇,嗌嗌嗌一輪返番嚟,又一啲事都無……佢哋話通常需要兩個發洩對象,一個快樂嘅發洩對象,另一個就係嬲嘅發洩對象,我就變咗佢哋(寶珠迷)嬲嘅發洩對象。而家諗返,我只係幫咗佢哋發洩,佢哋唔係憎我,所以冇事。好彩啲影迷係會一路長大,長大咗就冇事,講返就好好笑。」

在這段訪問的期間,蕭芳芳已是兩個女孩兒的母親。表面上她是在疏理前塵舊事,但過往的片場經歷,早給了她陪伴下一代成長的靈感─發洩的正當性是什麼?發洩的可能性在哪裏?發洩,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被引導到更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路上去?

例如,創作?

人人都說創作需要靈感,生活何嘗不一樣需要?生活,是思想、情感加上行為的總和,要問它們的啟發性到底來自哪裏,我會說,那是一顆永葆的童心。蕭芳芳的童星出身人所皆知,可是,她在香港影史上的無價,是那顆童心至今依然活潑跳躍。

「童星」出身,還能有着「童心」,在我看來,如何能在她拍過的所有電影中勾勒出這條「龍脈」,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一項書寫使命。

陳卓賢 姜濤 莫文蔚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