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非常喜歡參加一些 immersive experience(代入式體驗)的活動,尤其配合展出歷史的展覽館。先介紹兩個我在外國曾經到訪過的地方:位於日本的湯布院昭和館,是一間私營的展覽館,館主花了不少心力幾近百分百還原當年的家庭、學校、市街小店、酒吧、醫務所和理髮廳等場景,情景之真實令參觀者好像真的走進了昭和年代現場,而且大部分陳設都可以實物觸碰,桌子上有未完成的功課,電視還在播放當年電視節目,你可以隨意翻閱舊書,醫務所內的所有物件(包括鉸剪手術刀)亦可以隨便拿起。置身其中,好像走進了小時候所看的日劇場景,山口百惠似乎就要從廚房走出來了。
另一個令我感受深刻的,是位於紐約的下東城廉租公寓博物館(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這幢真實的歷史遺蹟,是在一八六三年至二零一一年期間,有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約一萬五千人曾經居住的貧窮公寓。博物館完整保留當年極度簡陋的住屋環境,包括所有傢俬陳設,在導賞員帶領下「拜訪」這些家居,你大概可以想像到十九世紀新移民在這裏生活所面對的壓抑。有別於其他大部分博物館,如何認識歷史和當年文化,身處其中,原汁原味的第一身經歷是重要的。
香港終於也可以有類似的體驗!早前有發展商宣布保育及修復北角「皇都戲院」,更舉辦了一個修復前的回顧活動,想不到同樣有令人「走進歷史」的感覺。從踏入戲院一刻,模擬當年購買劃位戲票開始,我已經有毛管戙的感覺;身穿戲院帶位員制服的導賞員開始為我講解這裏歷史,我才知道原來這裏前身璇宮戲院是當年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兼劇院,也是重要的古典音樂表演場地,見證了當年北角「小上海」歌舞昇平的盛世。可惜戲院曾在九七年結業後改建成桌球室,暫時看不到當年戲院內部,但游走在戲院商場,還是看到很多老香港的店舖裝修和廣告招牌,破落的髮型屋,舊式鐵閘,已經很少見的招牌字體,有些店舖甚至瀰漫着一種歷史的「氣味」,(這完全叫我想起在Tenement Museum同樣有這種「嗅覺」體驗),都是最真實的歷史痕迹。店鋪改裝成的展館也有展出文物,包括幾十年前的戲院書信文件,戲票戲橋,電影海報,珍貴的程度實在會叫人嘩嘩聲。
香港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拆少見少,很多所謂保育和活化計劃更是把歷史痕迹完全去掉,翻新得難以辨認……難得知道這次發展商希望保建築、保桁架(俗稱飛拱的天台特色)、保用途;其中一個構思是重塑戲院部分,建構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地;我衷心希望這次交給有心人去做保育,是可以真真正正把遺蹟以更接近原型予以保留,在把地方注入生命力之同時,仍然可以叫後人記得或認識這裏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