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兩個Steves鬥嘴,Wozniak說Jobs 不懂技術,他才懂,但為何一日聽到十次人講Steve Jobs係天才?Jobs回應:樂手玩樂器,而我就玩整個樂團。Wozniak說Jobs可以既有才華又同時係君子(decent)。但在電影《時代教主:喬布斯》中,大都是抹黑,我們看不到Jobs的才華,受人尊敬的一面……
儘管Tim Cook和Jonathan Ive早就對 Walter Isaacson撰寫的Steve Jobs傳記嗤之以鼻,說書中描述並不真實。而根據原著改編成電影,就更隱善揚惡,把Steve Jobs塑造成小器、不講道理、無情刻薄、自我中心的混蛋。
影片以三個產品發布會組成,分別係 1984年Macintosh(用16厘米菲林拍攝)、1988年被逐出蘋果後的NeXT(35 厘米)以及1998年iMac(數碼拍攝)。是的,影片在Steve Jobs剛走進事業的另一次高峰便完結,沒有Pixar,沒有iPod、iPhone、iPad……你說編劇係咪有心靠害,惡意找來Wozniak、John Sculley(其實他倆關係不如影片中的不濟,Sculley更表示在位時曾想找Steve回巢) 等人「說壞話」; 相對笨拙、把蘋果搞到一團糟的Gil Amelio沒出現,Steve的好友Larry Ellison沒出現,只有整天來問要錢的前度女友、堅持要Steve嗚謝Apple II團隊的Wozniak……我不認為電影該如此比重。
Michael Fassbender不是我心目中的 Steve。我不挑剔他沒有像Eddie Redmayne 在《霍金:愛的方程式》裏模仿人物的舉止、一顰一笑,以假亂真的高超演技,但就在鎂光燈下我們看見的Steve Jobs:自信、淡定、幽默、少少扮醒目(smart-ass),傳教式口吻說話(之所以叫「教主」)……完全不是Fassbender那回事,我只看見他、沒有自信、暴躁、總不能心平氣和,我相信Steve Jobs同樣可以暴躁、「好串」、「無賴」,但不是嗰隻囉!
我知道,在兩個小時的電影裏濃縮Steve Jobs一生有難度,譬如人物的複雜(他們寧要Guy Kawasaki而捨棄Steven Levy!),以至技術的專門(像Wozniak常提到Apple II的expansion slots設計)都要求觀眾有一定認識,不然只看到人來人往,不知之間的關係,以戲論戲,David Fincher執導的《The Social Network》無疑更引人入勝而有戲味。
片首一段紀錄片,Arthur C. Clarke在1974年預示了個人電腦──以至手機,對今日世界的影響,他說:每一個家庭有一部接通世界的電腦。你能夠查閱銀行月結單、訂戲院門票……我們視之為日常普通生活。電腦豐富社會,讓我們無論在哪處都可辦事,可遠離大城市……完全中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