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市場】資深藏家冀港成美學明燈 仇浩然:M+有文化藝術使命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香港藝術市場】資深藏家冀港成美學明燈 仇浩然:M+有文化藝術使命

27.04.2021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new-project-2

藝術市場的買家,不外乎是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而私人收藏家亦有為了炒賣獲利,又為了滿足個人品味喜好兩種偏向。香港知名收藏家仇浩然律師,應屬後者。和仇浩然電郵交流,從他的答覆中,了解到他對藝術收藏深有抱負,亦相當看重未來香港對亞洲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力。

「香港不應只單單作為藝術品出售、藝術市場或藝術拍賣的平台。」仇浩然心目中,只要香港抱持着開放和願意接受的態度,「香港有潛質成為亞洲文藝自由創作的中心,應該可以接納各種形式(美術、戲劇、電影、舞蹈、音樂等)的、源於各個文化和國家的,及表達不同地區和階層聲音的藝術家園。」

出身收藏世家 美學觀深刻

仇浩然出身於收藏世家,他的祖父是民國時代的重要中國古董收藏家及商人仇焱之。一九八○年,仇焱之去世,畢生藏品經拍賣散佈世界,名聲遠播,影響一代古董收藏家的品味及對中國藝術的認知。「爺爺是我最尊敬的鑒賞家之一。」仇浩然自言,他從祖父身上學到,「收藏除了是個人對於美感與愛好的滿足外,也更應該承擔起對歷史與時代的責任感。」

仇浩然,律師,收藏家,M+視覺藝術國際委員會的主席。其祖父為香港著名古董收藏家仇焱之。
仇浩然,律師,收藏家,M+視覺藝術國際委員會的主席。其祖父為香港著名古董收藏家仇焱之。

受祖父薰陶,仇浩然也愛瓷器古董,不過自己的收藏更偏重於具有社會人文關懷的亞洲當代藝術品。他解釋,有這樣的收藏傾向,有兩大原因。一方面近年中國古董市場「土豪化」,收藏所需資金較為龐大,所以他將收藏喜好轉移到當代;在美國讀大學主修哲學與政治的經歷,也使他養成了獨特的審美觀。「藝術品的美不一定是美麗的美,而是內心打動人心的真善美中的美,藝術品的價值不一定(或不應該)是畫廊或拍賣公司的標籤,而是它能喚起社會對於當代世界與環境的反映、批判、反響與反應。」

多年收藏亞洲當代藝術品的仇浩然體察,亞洲當代藝術特點在於其多元。亞洲各國均有其獨特語言文化,唯一共通的可能就是被殖民的政治經驗。這種異與同,或是促進亞洲社會團結的契機;團結以後,「進而可以更為統一與系統性推廣亞洲不一樣的美學觀,而與西方當代藝術平分秋色。」

藝術不應只關於買賣

身為香港土生土長的收藏家,仇浩然對香港寄予厚望,認為香港未來不應甘於止步於充當「商業化的藝術貿易樞紐」,而是要追求成為「亞洲文藝自由創作的中心」,扶助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並輸出亞洲特有的審美眼光。

仇浩然笑言自己是「在現實社會中對於藝術還有一點遐想的律師」,相信藝術在香港不應只屬於權貴,金錢能主導市場推進,卻不能主導藝術家與藝術。而從近月落成、年底開幕的M+博物館中,他看見理念實現的希望。「M+為香港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為我們原本只在拍賣,商業中心與購物商場裏搞藝術的空間,增添了一點不一樣的色彩。」

因此,仇浩然長期支持M+,並自二○一六年起,捐贈了二十五件亞洲當代藝術品予M+,包括會田誠、李昢、Chim↑Pom、劉韡等頂尖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不少都在回應藝術家所處的社會政治語境。「只要有正確的理解和領導,了解到藝術和文化的本質與潛在的影響力與共鳴,M+和香港文化界的其他參與者就可以把香港推向一個更高的平台,成為『亞洲』美學的指路明燈。」他表示。「如果香港的目標只是市場,那麼本土能夠產生的就只是坐私人飛機和接受『美元』的藝術家與藝術生態了。」

M+的使命與契機

可是,近日各界就着M+館藏有否牴觸《國安法》引起了激烈討論,有聲音擔憂M+的前景或未如理想的光明。就此,在M+擔任視覺藝術國際委員會主席的仇浩然,在電郵直言:「政治家與社會媒體應該更關注的是民生—對於香港社會的穩定和實力以及開放的接受能力,我們應該更為充滿信心,最近的動盪不是因為有一張照片或沒有一張照片可以解決的。」

M+博物館將於今年年底開幕
M+博物館將於今年年底開幕

「M+所承擔的是將中國藝術放在亞洲網絡中,將亞洲藝術放在全球網絡的一棟橋樑。在當今國家主義興起,地緣政治加劇的情況下,如果有一個平台可以(可能)就文化對勁全球化,被全球尊重與接受,可能就是香港。而如果因為某種爭議而避開這個使命,那麼就比較可惜。」仇浩然如此理解M+作為一座香港博物館的文化意義,也期盼社會各界能抱着開放、願意接受的態度看待M+,讓M+達成它接連中國、亞洲以及世界藝術的使命。

他想像,未來自己掏錢買門票參觀時,屆時所見的M+可以是一個「不同背景的香港人與遊客一個尋求共同點的地方。一個大家不會只是注視在手機屏幕而把眼光放在藝術品上的一個景點。一個小孩可以問他的父母『這是什麼?』,而公公婆婆可以問孫子『這張畫說的是什麼?』的地方。」

編輯推薦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