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市場】香港蘇富比數碼化效果佳 當代藝術主管寺瀨由紀:任何亞洲人喜歡的都會升值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香港藝術市場】香港蘇富比數碼化效果佳 當代藝術主管寺瀨由紀:任何亞洲人喜歡的都會升值

27.04.2021
譚志榮, 法新社,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new-project-1

蘇富比(Sotheby’s)始創於一七四四年,是世上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拍賣行之一;其香港分部於一九七三年設立,是本地首間拍賣行。蘇富比一直保持着亞洲拍賣市場的領導者姿態,去年拍賣總額達72億元,半成由大受市場歡迎的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貢獻。

在新一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舉行之前,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主管寺瀨由紀接受電話訪問。在香港駐職七年,她認為,隨着市場擴張,未來亞洲或會有其他城市冒起與香港競爭,但香港藝術拍賣市場的優勢難以複製,「香港毫無疑問是亞洲藝術產業的樞紐,而這在可見的未來將會持續。」

Roy Lichtenstein的《Reflections on thud!》在蘇富比春季拍賣公開預展中展出,其後以1.3億港元成交
Roy Lichtenstein的《Reflections on thud!》在蘇富比春季拍賣公開預展中展出,其後以1.3億港元成交

當代藝術板塊壯大

二○一一年前,寺瀨由紀在東京摩根士丹利任職,為其兼併與收購顧問團隊一員。「在那裏待了五年後,我意識到,這不是我餘生想做的事。」於是,素有收藏藝術品嗜好的她,加入了蘇富比,並在二○一八年初獲委任為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我主責當代藝術拍賣,也會監督本公司業務的私人銷售部分。」

寺瀨由紀於二○一一年加盟蘇富比,二○一八年初出任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駐職香港,領導蘇富比亞洲區亞洲及西方當代藝術拍賣與私人洽購業務。
寺瀨由紀於二○一一年加盟蘇富比,二○一八年初出任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駐職香港,領導蘇富比亞洲區亞洲及西方當代藝術拍賣與私人洽購業務。

在寺瀨帶領下,香港蘇富比的當代藝術拍賣屢創紀錄,西方當代藝術亦都搶據了亞洲收藏家的眼球,就如Gerhard Richter的《抽象畫(649-2)》去年就以2.15億港元成交,一度成為最貴亞洲拍賣西方藝術品。但其實西方當代藝術在亞洲拍賣季登場,是在二○一六年蘇富比與K-pop偶像兼收藏家T.O.P合辦的「#TTTOP」拍賣會。「那是香港的主要拍賣系列第一次提供非亞洲拍品,那只是五年前的事。不出五年,我們已經增長到比倫敦更大。」二○二○年蘇富比的當代藝術亞洲拍賣總成交額為十七億港元,創下年度新高。

寺瀨分析,當代藝術在亞洲市場走勢強勁,有兩大因素。首先,亞洲收藏家人數持續上升,也顯然較為年輕,他們喜歡能夠輕易融入現代家居生活的當代藝術。另外,收藏家也了解當代藝術的市場價值,「這個類型非常全球化,他們知道買賣這個類型藝術品的眾多途徑,這讓人們感到安心,因為他們知道市場十分龐大、具流動性。」

拍賣數碼化潮流疫情來襲,令國際拍賣行成績總體下降,但也逼使它們加速拍賣會的數碼化。單論香港蘇富比,去年網上專場拍賣的成交額,就飆升了440%。寺瀨說,數碼化本來就是蘇富比近年的發展目標,但疫情加速了一切。「我的直覺是,我們在短短幾個月,加速完成了相等於五年時間的革新。」

蘇富比亦設線上虛擬展覽
蘇富比亦設線上虛擬展覽

「我認為蘇富比相當適應新環境。在網上平台及數碼體驗兩方面,我們都致力創新。」寺瀨提到,蘇富比的網上影片、互動播客、高清圖片等,都能讓無法親眼看見拍品的客人更了解拍品,放心花錢。現時收藏家願意未見實物先在網上競拍過百萬的藝術品的情況,在兩、三年前無法想像。數碼化亦方便了亞洲以外的收藏家參與香港拍賣會。伴隨更多高質素的當代藝術拍品在港競拍,「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收藏家,以前對香港拍賣不太感興趣的,現時都密切關注着我們的拍品。」寺瀨確信香港在全球藝術市場的發展潛力,「它逐漸成為真正的國際樞紐、不只迎合亞洲人,更迎合全球受眾。」

亞洲市場的力量

「當亞洲(市場)擴張,其他亞洲大城市有可能變得同樣重要或強大。」然而,以寺瀨之見,它們難以取代香港,皆因香港市場生態完善成熟,「這很難在一夜之間複製,需要花時間在客戶及教育市場上。」

蘇富比對香港的信心自然反映在其拍賣會上。四月底的春季當代藝術拍賣系列裏,亞洲當代藝術晚拍再創歷來最高估價,西方當代藝術拍品亦有兩件估價過億的作品,分別是Clyfford Still的《PH-568》以及Roy Lichtenstein的《Reflections on Thud!》。「我們真的集齊整個光譜,新作舊作、東方西方,各處不同價位。我告訴收藏家,如果你喜歡當代藝術,那這裏應該有讓他興奮的東西。」

Clyfford Still的《PH-568》
Clyfford Still的《PH-568》

在蘇富比工作十年,見證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發展至今日蓬勃多元、全球都以亞洲動態為指標的狀況,寺瀨感受到「市場的力量」。她回憶,當她初到香港時,地區收藏家的視線才開始超越中國當代藝術,轉而對西方和日本當代藝術感興趣,如今,「市場就像在說,任何亞洲人喜歡的,我們都想出售,因為它們都會升值。」

編輯推薦
譚志榮, 法新社,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