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市場】編者話:香港藝術市場的光明與陰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香港藝術市場】編者話:香港藝術市場的光明與陰影

tan210311jimmy-0169

近廿年,香港扶搖直上,發展成亞洲藝術市場的中心,國際拍賣行、藝術博覽會、畫廊雲集城中,藝術品貿易活動頻繁蓬勃,銷售數字堪比紐約倫敦,並列全球三大藝術市場,更有「超英趕美」之勢。

國際拍賣行在香港的競拍紀錄屢創新高,許多藝術品以天價成交;全球藝術博覽會選在香港舉辦大型展覽,匯聚本地海外藝術收藏家和愛好者;一線藝廊也看準商機,以香港為根據地,力圖分一杯羹……香港逐漸獲得「亞洲藝術首都」,甚或「全球藝術中心」之美名。

二○二○年,一場蔓延世界的疫症,打擊全球經濟,藝術產業無法倖免。在「封城」和「保持社交距離」的年頭,各地拍賣會、藝術博覽會都要取消,美術館和藝廊亦被迫停業甚或關閉,損失慘重,以致要裁員或縮減規模,並加速將業務數碼化求存救亡。

唯獨是香港,去年藝術拍賣成績錄得增長,更從倫敦狠狠搶下「世界第二大市場」的頭銜。剛過去的三月,Jean-Michel Basquiat一幅《戰士》,在香港拍賣會以3.2億天價成交,創下最貴亞洲拍賣西方藝術品的紀錄。

縱使業界總體受疫情影響不小,香港藝術市場的前景卻看似一片光明,迎來盛世,而市場也確實瀰漫着一片樂觀情緒。龍頭拍賣行主管、國際藝術展總監、著名收藏家、逆市設立或擴張業務的藝廊都相信,憑着基建物流、法律稅制、地理位置等優勢,再加上M+博物館開幕在即,香港理應潛力無限,有望在亞洲擔當藝術中心的角色。

但強烈的樂觀主義背後,陰影與日俱增。近月,政治人物、報章傳媒將矛頭接連指向博物館、美術館、藝文團體,多次攻訐它們收藏或展示不合法規的展品,舉辦政治性展覽,事態使本地藝文界驚
恐藝術審查成為常態,扼殺藝術自由。,甚至有人質疑香港還有沒有未來,有評論更指出,「後香港時代」已經到來,香港將成「明日黃花」,優勢將被鄰近地區搶走。

在藝術市場裏,當「藝術」的表達展示空間遭受侵害,「市場」仍能獨善其身嗎?

資深藝評人提出,樂觀主義為維持市場發展之必須,但藝術商界不能畏懼爭議而噤聲,而是要積極捍衞開放環境,因為「開放」才是造就香港市場成功的關鍵條件。唯有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厚混雜得以保存良好,香港才能發揮潛能,市場繼續蓬勃發展,並肩負更重要的藝術責任。

香港藝術市場的未來,處於光明與陰影之間,是欣欣向榮還是山雨欲來,拭目以待。這種時刻,反而特別彰顯藝術的價值,比起價錢牌上的數字,藝術之於個人、社會以至整個時代的意義,可能更彌足珍貴。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藝術市場熾熱 樂觀主義背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