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 X 香港人:世界變了樣也不會輕言離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公民抗疫

武漢人 X 香港人:世界變了樣也不會輕言離開

wuhan-hker-01-web-cover

疫情在湖北爆發,來自武漢的「港漂」曉文正在香港工作。空間上的隔離,阻不了心理上的分離。疫情而言,好像很遠,好像很近。身份而言,她是武漢人,也是香港人。

有沒有朋友患上肺炎?有沒有朋友出入醫院?有沒有收到風聲要停學或停工?

身在香港的曉文(化名),今年一月初開始已經傳短訊給武漢的朋友和家人。

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大陸微信傳出一份武漢市發出的緊急通知,表示華南海鮮市場出現「不明原因肺炎」,武漢衞健委翌日證實消息,香港傳媒開始廣泛報道。「沒事啊,沒聽說。」兩星期以來,曉文多次追問,無論是上了年紀的父母還是同齡的朋友都表示「一切如常,上班上學」。

一月十九日,電郵傳來網上登機提示,曉文本來買了一月廿一日的機票,一心想回武漢過年。她躊躇,已經兩年沒有回家了。蓮藕排骨湯、千張豆腐皮、蒸鱸魚、熱乾麵,還有豬手,曉文掛念媽媽的手藝,家鄉的味道。

武漢一間隔離康復患者的酒店外,穿上全副保護裝備的防疫人員為彼此消毒。(圖片/法新社)
武漢一間隔離康復患者的酒店外,穿上全副保護裝備的防疫人員為彼此消毒。(圖片/法新社)

從一切如常到急轉直下

二○○三年爆發過沙士,政府沒理由一錯再錯吧?就算政府真的隱瞞疫情,當地人也沒有發現異樣,應該安全吧?香港的朋友力勸曉文,如果政府沒有如實公布信息,當地人怎會發現有問題?曉文想了又想,還是說服自己「當地的朋友沒理由騙我。」然而,就在出發前一日,鍾南山在央視新聞的直播訪問說:「肯定有人傳人。」

「那一刻,我真正認為事態嚴重,淆底了。」曉文致電兩老,告知不能回家過年,叮囑他們儲備口罩,之後不能再外出。「鍾南山在沙士的時候講過真話,我認為他有公信力,相信他不是亂說話。」曉文解釋。

翌日,母親聽從吩咐去買口罩,才發現附近幾間藥房的口罩都賣完了,要去偏遠一點的地區才買到。兩日之後,武漢封城。自此,兩老乖乖聽話,足不出戶,靠着早前預備曉文回家的儲糧度過廿多日。

封城令下,武漢人每次出門都要購買足夠一家人食用幾天的糧食。(圖片/法新社)
封城令下,武漢人每次出門都要購買足夠一家人食用幾天的糧食。(圖片/法新社)

武漢和香港官員相似的地方

「香港的朋友日日都提起此事取笑我。」曉文自嘲,也反省,「我一向不相信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宣傳,但是政府輿論機器原來會令人對民生也麻痺。這一次是自己天真,危機感不夠,誤以為政權不會為了維穩而隱瞞疫情。」

「疫情源頭不一定在中國。」鍾南山在二月底如是說。同一個人的說話,能否再次相信?「源頭是否出現在中國,我不在乎。」曉文說,「我在乎的,是爆發的源頭在中國,在武漢。」說起武漢政府,一直平和的曉文也提起聲線,動上真火。「那些狗官,都是千古罪人,我無法原諒。他們令到武漢、中國、全亞洲以至全世界都處於極度危險的境況。這樣還不是邪惡?是什麼?」

武漢第五醫院的醫護人員,安排病人轉送至火神山醫院。(圖片/法新社)
武漢第五醫院的醫護人員,安排病人轉送至火神山醫院。(圖片/法新社)

那麼香港政府是什麼?「是戇X。」曉文的廣東話說得相當流利,粗口當然不在話下。「然後導致邪惡出現。」她補充。

「中國有多個城市自行封城,我不明白香港為何沒有封關──多麼的一國兩制。」曉文認為,現時的香港政府,與當初隱瞞疫情的武漢政府相似,「都是相當自大,認為自己搞得掂,我不希望香港搞到武漢咁。」她嘆謂,語氣和表情,就像一般香港人。

香港政府不願封關,本已負荷過重的醫療系統難以承受大型爆發。醫護人員曾因此發起首次罷工。
香港政府不願封關,本已負荷過重的醫療系統難以承受大型爆發。醫護人員曾因此發起首次罷工。

港漂眼中的文化香港

「灣仔一向我大晒,我玩晒!」《古惑仔》上映時,曉文還是小學生。電影字幕是廣東話,雖然都是中文,但是曉文完全看不明白。即便如此,她依然覺得故事精采。八十年代,港、台文化輸出中國,遠在武漢的曉文,與許多香港人一樣喜歡陳曉東。「你喇沙?我喇沙啲!」曉文笑言,自己翻看《初戀無限touch》應該有一百次。

「香港帶給我什麼?就是讓一個小朋友發現,世界原來很大,可以有許多可能。」印象最深刻,就是《壹號皇庭》的律師,可以在法庭上唇槍舌劍,為了一個無辜的被告辯護。「原來世界有另一種運作方式,是我在大陸看不到的。」

在電視看見香港賣弄的潮靚型,在街頭只見武漢模仿的土醜拙。武漢像香港,分成三個地區,分別是武昌、漢陽和漢口。曉文從小在漢口長大,漢口的拼音是Han Kou,縮寫剛好是HK。不過,此HK不同彼HK,年紀小小的曉文,心中早已種下情意結,「第時,我一定要去香港。」

香港,再見已是十年

二○○七年,曉文終於第一次踏足香港。她來港讀碩士,科目與媒體相關。當時學校不夠宿舍,需要安排學生另行租住單位。那是一幢典型新樓,大堂金碧輝煌,曉文心想: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味道。下一秒,打開單位大門,曉文愕然「咁細間嘅?」後來,她又見識過唐樓,爬過又窄又斜的樓梯,香港的味道,漸漸由「資本主義」發酵成「貧富懸殊」。

曉文努力學習廣東話,希望盡快融入香港。「我選擇融入香港,是一種文化認同。我喜歡,所以想了解。」當時,「本土」剛從香港社運冒起,保衞天星、皇后碼頭之後就是反高鐵。曉文覺得,當年香港的排外,就像北京或上海看待外省人一樣。

當時曉文還未認識什麼香港朋友,即使有,對方也不太關心政治。讀完兩年書,曉文轉去北京工作。再次來港,已經是二○一七年。

「世界已經變了樣。」她苦笑。

光榮冰室是中港矛盾的冰山一角

因為會講廣東話,曉文在生活上沒有受到什麼歧視。不過她也認識一些內地朋友,因為不懂說廣東話而遇上障礙。曉文坦言自己較為幸運,在公司算是專才,同事也因為在工作接觸後互相了解,對她都是以禮相待。「最困難是第一印象,,互相了解之後,才能夠調整過來。」

曉文覺得,中港矛盾,很大程度「歸功」於政府。武漢肺炎爆發之後,政府遲遲不肯封關。光榮冰室老闆宣布只招待香港人,落單只限粵語及英語,政府不封關他就自行封舖。早些日子,社會學家黎明帶同一羣港漂到訪冰室,隨之掀起一場風波。廣東話、歧視、新移民、香港人、殖民霸權……網絡上人人吵得面紅耳熱。

香港人,應該如何定義?
香港人,應該如何定義?

在曉文看來,她能夠理解黎明的舉動,但認為對方有點裝模作樣和無謂,似是帶着學者心態做實驗。另一方面,曉文難以認同光榮冰室以政治取向揀客。「香港人接受只說英文的外國人,歧視只說普通話的中國人,是否雙重標準?」曉文不禁質疑。

光榮冰室的做法,折射了社會的種種現狀和潛伏的聳動。本土意識抬頭,很多時體現在語言的霸權地位。在某種意義下,無論是英文還是普通話,對母語是廣東話的香港人來說,都可以是一種「外來殖民工具」。

任何與中國有關人事物,已經變成一種政治符號。
任何與中國有關人事物,已經變成一種政治符號。

「我的確沒有想過,語言是一種殖民工具。」曉文沉默一會再說:「中國用自己一套嘗試管制香港,香港人不習慣、不認同,大量湧入的大陸人正在蠶食香港,也就導致大家抗拒所有來自這個政權的一切吧。」

「我一直認為,香港是容許不同背景的人在這個地方努力上進,也是我認同的核心價值。」曉文相信,作為外人來到香港生活,一定有責任要了解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不能「自我隔離」,所以她也身體力行,努力融入香港。曉文只是擔心,識講廣東話成為「香港人」的唯一定義。

贊成民主 警惕民粹

去年六月爆發反送中運動,至今未有完結迹象。作為港漂,曉文也有參與大型遊行,有時社區發生衝突,她也會做一個旁觀的街坊。她發現,坊間出現了以前未曾出現過的口號,例如「香港獨立,唯一出路」。「遊行一定要戴口罩,經過天橋都要開遮,我始終怕死,返唔到去好大件事,千萬不要開我名。」曉文半開玩笑地說。

怕死還出來?「我在香港生活,自然會關心香港,一個有良知的普通人都應該這樣做。」她說,自己參與抗爭,是因為她相信民主,期望香港可以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中港之間的深層次矛盾,不止是文化問題,更加是政治問題。
中港之間的深層次矛盾,不止是文化問題,更加是政治問題。

只要不開名,她屬於非常敢言的人,對敏感話題也不會迴避。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民意調查顯示,八成三受訪市民不贊成香港獨立,贊成者一成一,另有百分五表示不知道或難講。「如果七百萬人都認同獨立,也輪不到我去反對。」走在反送中的遊行隊伍時,曉文感受到香港人的憤怒和對這片土地的愛。「唯一擔心是,爭取民主不成,日後會變民粹。我想不到解決方法,要靠香港人的集體智慧。」

「香港獨立,唯一出路」這個口號,在反送中運動後期開始頻繁出現。到底,出路在哪?
「香港獨立,唯一出路」這個口號,在反送中運動後期開始頻繁出現。到底,出路在哪?

有事也不想離開香港

她贊成融入,但融入從不等於要變得一模一樣。「尊重每一個人的差異,將心比己才最重要。」

「香港是我的屋企,武漢也是我的屋企。武漢是我原本的模樣,香港是我想成為的模樣。」來港之前,曉文在北京生活了七年,即使有朋友有收穫,她始終融入不到。一放假,曉文就離開北京,每一次上機返去都生不如死。來港後,每一次旅行結束,曉文都覺得「終於返香港喇」。

「香港真係一個好好的地方。」曉文感嘆。一月尾,武漢肺炎的疫情蔓延到港,記者身邊也有朋友急急離開,甚至移民。「今日,我仍然可以跟你在海邊喝咖啡啊!」她笑說,「香港帶給我許多許多,我不認為有事發生就要走難般離開。我不會輕易離開香港,除非有一日,我不再需要香港,或者香港不再需要我。」

當然,疫情完結之後,曉文還是希望立即回武漢一趟。「我來自武漢,這是不能抹走的事實。武漢是我的過去,香港是我的未來。可能有一日我會回到大陸生活,但是眼下這一刻,我會留在香港,因為我對香港有更多認同。」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公民抗疫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