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非緊急服務 家人不能探病 康復者出現後遺症 一位公立醫院醫生: 防疫要繼續加油!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公民抗疫

疫情影響非緊急服務 家人不能探病 康復者出現後遺症 一位公立醫院醫生: 防疫要繼續加油!

tan200401%ef%bc%bf0005

二○一九年底。第一個感染者。口罩。中招。封關。恐慌。搶購。假新聞。更多感染者。下至販夫走卒,上至王室貴冑。疫情讓一切躺得平平的。世界平得只剩下一堆觸口驚心的數字。

二○二一年的今天。封區。疫苗。安心出行。世界各地,依舊是一個又一個、排着隊等着火化的棺材。本地的確診者有過萬人康復出院,百分之五的康復者有後遺症。疫情尚未完結。

她,一位公立醫院自願入Dirty Team的醫生,在過去的一年多,大部分時間也在隔離病房照顧新冠肺炎患者,曾目睹家人無法送別病人的生離死別,也見過確診者在康復後出現不同的後遺症。

這一位公立醫院醫生的自白:

我是一位傳染及感染科醫生,本身不時也要照顧患有傳染病的病人,今次疫情便自願加入Dirty Team。其實過去一年的工作分別不大,最大壓力是剛開始的第一波疫情。當時因爲我們對於這個病一無所知,感染後何時會發病?病徵是什麼?有什麼治療方法?治愈率是多少?死亡率又是多少?每天當值時的警覺性也很高,每個步驟都留意自己有沒有做錯或做漏,通常我會對着鏡子穿卸保護衣,看看自己有沒有做錯什麼事情,害怕步驟錯誤會令自己受污染,因為我有事便會連累其他人,我不可以讓這件事發生。

以前在普通病房時,一般會有幾個人負責不同的工作;而疫情初期的隔離病房,因為對這個病不了解,醫院不想太多同事接觸患者,以往由不同同事負責的工作,變成只有一至兩個同事負責。遇到病情嚴重的病人需要急救時,一個醫生和護士要兼顧量度維生指數、打針、抽血、心電圖等工作,有種「單打獨鬥」的感覺。當時亦擔心不夠保護衣,不夠N95和面罩,每次進入隔離病房要計算有什麼工作,盡量不帶漏東西,有時更要幫手派藥、打豆、抽血,裝備便可以慳得就慳。

下班後,我不會回家過夜,以免有可能感染家人。起初大部分是輸入個案(第一波是內地來港的親密接觸者,第二波是外地回港的學生),當時預計疫情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便暫時入住酒店。但去到第三波,明顯看到是社區感染,再知悉更多病毒資訊,知道傳染途徑,就知道疫情未必可短期內控制得到;又發現自己經常外出用膳,沒有菜不健康,出街買外賣都會有風險,於是搬到一個可以自己煮飯的地方,相對健康。

最初完全沒有返家見屋企人。現在一星期回去一次左右,每次和家人分開坐。吃飯時,他們會坐在大枱,而我會夾一些餸菜坐在窗台吃,吃飽後,馬上戴回口罩才聊天。

過去一年多,醫院不能探病,不少家人也不能陪病人走最後一步。
過去一年多,醫院不能探病,不少家人也不能陪病人走最後一步。

疫情影響非緊急服務、家人不能探病

疫情初期令人崩潰,因有太多的未知,好像連保護自己的措施都不知道是否足夠,人就會亂想。在外國的醫護人員是由頭包到落腳,香港就只有一件普通藍色的保護衣。去到第二波,歐美都開始有病例,有更多病毒的詳細資訊,愈知得清楚,愈了解個病,困難的日子就是這樣走過來。

希望疫情能儘快完結,因它影響很多人,不只是醫護人員,醫院很多非緊急服務(例如:內窺鏡和非緊急的手術)因疫情要暫停,唯一只可做緊急的手術。除了因為要預留保護衣外,大型手術後的ICU(深切治療部)牀位有限,即使是新冠肺炎的病人都未必能入住ICU,所以非緊急的大型手術需要暫停。

可是,這樣的拖延下,病人的情況也會由非緊急變成緊急;醫院也需要處理積落一年多的內窺鏡手術;也有些定期覆診的病人,打電話到醫院更改了覆診日期,改為只是取藥,但他們覆診的時間相隔太久,情況轉壞了也可能不會知道。

這一年來,病人不論有否確診,也有一段時間要面對孤獨,當他們離世時,很多時家人也無法陪伴在身邊,十分遺憾。例如有些是末期癌症的病人,本身簽紙要做紓緩治療,可惜因為要做檢測,而檢測時間要六至八小時,彌留時期要留在獨立房間孤獨離開人世,家人都只能隔着玻璃道別。

我曾見過一家人同時確診,被分派入不同醫院,其中年邁確診者正在臨終,他的家人只能在電話痛哭無法道別;也試過有臨終病人的女兒因為在隔離中心,她完成隔離令後,乘的士到醫院卻趕不及見爸爸的最後一面。這一年,目睹不少家人不能陪病人走最後一步,很傷感。

港大醫學院跟進近一千五百位新冠肺炎康復者,佔百分之五有後遺症,包括味覺和嗅覺失靈等。
港大醫學院跟進近一千五百位新冠肺炎康復者,佔百分之五有後遺症,包括味覺和嗅覺失靈等。

確診康復者的後遺症

作為一個醫護人員,講求事實證據,每次爆發疫症,病毒源頭都是外地輸入,根據這些證據,政府是否應該在邊境的控制做得更好?當然,現在沒有辦法追溯過去,第四波也發生了,是否應該未雨綢繆,總結過去一年的經驗,去制定一些中短期控制疫情的政策。相信無論是醫護人員或病人,都不希望有第五波的發生,不希望等到第五波爆發時又再從頭來過,這一年的努力又再付諸流水。

過去一年多,明白大家已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很長時間,出現了抗疫疲勞;又知道坊間有些人認為這只像普通感冒,可以康復。不過,希望大家繼續加油努力,我在醫院親身看到很多情況很差的病人,特別是長期病患者或肥胖人士,即使他們幸運地沒有離世,但後遺症也很多,這都是源於一不小心的防疫鬆懈。

很多病人告訴我,他們康復後出現甩頭髮,脫髮問題是影響外觀;有些病人的後遺症是嗅覺和味覺受損,有病人跟我說他喝可樂的感覺好像喝洗潔精一樣,至目前,暫未有文獻可以知道味覺受損能何時康復或會否康復。

外國有文獻記載新冠病毒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症狀,從認知困難到意識混亂,甚至
中風和癲癇。有些病人因為肺部嚴重受損需要靠呼吸器協助呼吸,情況穏定以後,因為肺部纖維化的緣故,他們的心肺功能比以往差,行多兩步也可能會喘氣,根本不能在家中照顧自己,因此他們要在醫院住更長時間,進行物理治療,重新訓練肺部功能。甚至有些住在醫院更長時間的老人家,亦出現其他併發症,例如細菌感染或因長期臥牀導致有壓瘡。

雖然很多確診者能生存下來,但有不少要面對各種後遺症,有些是短暫性,有些是永久性。希望大家加油,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公民抗疫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