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您在忙什麼?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老師,您在忙什麼?

教協副會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輔導老師黃克廉認為,老師不能只關注成績,應該是學生的人生導師。
教協副會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輔導老師黃克廉認為,老師不能只關注成績,應該是學生的人生導師。
教協副會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輔導老師黃克廉認為,老師不能只關注成績,應該是學生的人生導師。

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每年約有20%青少年患有某種形式的精神疾病,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第三大死因。

外國研究顯示,有一半精神病患者的首次症狀出現在14歲之前,四分三個案20歲之前病發。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葉錦成教授近期完成《香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現況和隱憂》研究,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日益惡化的傾向,以不良自我(Bad me)所引發的憂鬱情緒、不良其他人(Bad other)所引發的反社會行為及逃避自我(Not me)所引致的沉溺行為及精神分裂,都有日趨嚴重的傾向。

該份研究指出,香港的教育和學校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可來自三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萬官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注重考試、評估的考核文化;現代社會中適者生存、勝者為王的風氣。合在一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以下影響:一、單一發展、忽略全人;二、功利;三、敵我分明、缺乏互信;四、失敗感。

葉錦成呼籲,教育應該珍視人與人的關係。當學生遇到情緒問題,學校和社工往往針對「事件」進行危機處理,而忽略了「人」。

處理源頭,擁抱生命,才是關鍵。

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大家習慣了網絡世界的虛擬親密,結果青少年更難與人建立面對面的親密關係。他指出,過去,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老師具有重要的榜樣角色,現行教育制度扼殺了師生關係 ,學生沒有太多機會和老師相處。教育並非以人為本,而是以制度為本,因為學校忙於證明自己有做事,正是管理主義的風氣扼殺了對人的信任。

老師淪為行政事務員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四受訪青少年視老師為學習榜樣。學生認為好老師的最重要條件是懂得教導、關懷學生及有幽默感。

制度扼殺了師生關係 ,學生無機會和老師相處。
制度扼殺了師生關係 ,學生無機會和老師相處。

對大多數教師來說,行政工作膨脹,壓迫了教學以及與學生相處的空間。除了壓力大,工作滿足感下降。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10年曾公布「教師工作調查」:四成以上教師在學年內須承擔80項以上工作,更有約四分一的教師承擔的工作項目達100項以上。教師每周工作時數平均在 60小時或以上。

教協秘書田方澤認為,目前這些數字相信是有增無減。他說,除了正常的教學工作,連課外活動也有「交數」壓力,因要應付教育局的「發展多元智能」。而行政工作瑣碎得難以想像:廚餘回收、環保燈更換、花圃設計、廁所維修等開會招標,教學課程「一帶一路」,iPad教學、拍片做電子教材,出份卷也要寫報告……「學校架構有如上市公司一樣複雜,教師工作異化為處理文件的專業。」

田方澤中學任職通識及輔導老師,一臉憔悴。坦言深感兩難的苦惱,想多陪學生,卻又因行政工作太困身,休息都不足,沒時間沒精力……「新高中逼學生留到中六去應對與自己無關的大學前程,即使大學畢業,又有出路嗎?接觸到社會現實,買樓是唯一出路嗎?」

身為年輕教師,他也感到困惑。

教協副會長、三十年教學經驗的資深輔導老師黃克廉指出,老師原本有不同類型,有的關注學業、成績,有的會注重心靈培育、道德操守。但教改之後,有大量新政策在短時間內出台,例如新高中學制、課程改革、自評外評、系統評估、教學語言、融合教育、校本評估、校本管理等,人人疲於奔命,老師淪為「問責」氣氛下的行政事務員,不再是教育工作者;被迫成為只關注成績的督導者,而非人生導師。

10

「要令學生心靈健康發展, 學校不缺乏活動,而是缺乏空間。」他直斥教育局不僅沒有幫助學校,還經常逐科逐組會見,簡直是「擾民」。各種教學、考評事項和撥款解說會,一年大概五十次。學校一年進行超過十次招標,例如器材保安、購置電腦、審批招標、校內維修等等也要老師負責。「校本管理」學校要準備各種計劃書、報告書,及各類學生活動的記錄。

帶學生外遊,要事先策劃,事後分享。畢業前學校要備妥每個學生的履歷,老師要記錄在學期間參與過的活動……

他深深感慨,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太少,因此全民過分看重競爭與考試,工廠式的教育模式製造了大量「失敗者」。「三分之二的人拿不到入大學資格,而其中三分一的人更連入讀副學士學位的資格也沒有。」 當青少年被逼上絕路,政府、家長和學校都必須醒覺, 不能只是小修小補,必須增加政府資助的學位、增加文化藝術社會科類的學位,增加出路選擇,拓寬學生的前路,這樣才能徹底改變狹隘的考試文化。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