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塘的浪漫・少無適俗韻 】 80年代女文青 一針一線見證歷史  半生故事在世外桃源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九龍塘的浪漫・少無適俗韻 】 80年代女文青 一針一線見證歷史  半生故事在世外桃源

dsc06437
dsc04303

(按︰九龍塘貴為高尚地段,是舊時粵劇名伶與富豪的集居處,今是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家族居所。這裏除了豪宅、名校林立,或許會令人聯想到港產片裏的時鐘酒店。你或許沒有想過在廣播道下、浸會大學前,有一座毫不起眼的灰色建築建新中心,乍看飽歷風霜,細閱資料,原來是西九故宮顧問、建議在葵涌貨櫃碼頭建「天空之城」建築師嚴迅奇的作品。嚴迅奇於81年憑建新中心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的優異獎,天空之城的概念令他在建築界漸露頭角。記者走訪九龍塘建新中心商戶,與資深傳媒人和浸大同學對談,逐步拾遺,紀錄商場卅七載鮮為人知的前塵往事。)

建新中心有食肆、有地產、有補習社、座落在光猛大街、酒吧之旁,有唯一一間服裝店「潤土民藝」,落地玻璃掛滿花花綠綠的華服與長衫,密密麻麻,無法窺見內裏一二,座落散發出一種不相稱的懷舊與神秘。

浸大學生(見另稿)笑稱深宵走過,民藝店有如鬼影幢幢。百味閣餐廳老闆(見另稿)告訴記者:這是建新中心僅存最古老的店舖之一。記者決定向神秘的民藝店拜訪,探個究竟。

「潤土民藝」老闆娘潘美美在建新中心開店三十五年,昔日五台山仍在,影視紅星紛紛前來度身造衣。在今日黑白灰的醫院風景,原來昔日聯合道亦曾經衣香鬚影。從雙十年華到漸生華髮,在這個風光不再的明星商場,在這二百呎小店內,一針一線,繡出由港英時代到移交中國的編年史。人屆暮年,如這商場,亦如這城,她慨歎:「這商場就如香港一樣,一步步走向沉淪。」

少無適俗韻 守拙歸園田

記者從網上搜尋「潤土民藝」,發現這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店竟有一個收穫八百個讚好的Facebook專頁,最後更新已經是2016年。

我們在某個時晴時雨的下午,終於與老闆娘在店內會面。老闆娘潘美美一襲藍染連身長布衫,一雙黑色三分襪襯黑波鞋,穿着入時,只是灰白的華髮,告訴我們眼前人已經步入六十之年。

dsc06421

潘美美1980年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主修公關廣告。她自言喜歡文學、電影、思考人生,起初一心入讀中大哲學系,可惜文人數學不濟未能如願,進入浸大後哲學血仍未冷,與志同道合者創辦哲學學會。畢業後沒當公關,加入TVB當撰稿員(copywriter),她自嘲有陶淵明的孤高個性,做了數個月便因無法適應電視台的辦公室政治,有感人性醜陋而離開五台山。試過教書、試過做sales,但都感到不適合自己,性格歸穩又不愛打工,喜歡手作、服裝、中華文化,廿歲小妮子決定在獅子山下創一番事業。

只招待熟客

建新中心於81年落成,潘美美在廣播道工作時,見證商場由一塊荒蕪的官地,變成七層高的商場。來她發現商場招租,便小試牛刀,以3,000元的呎價,購買了一個二百呎,對正行人路的斗舖,貪其樓底高、四面落地玻璃採光,夠光猛、開揚。她笑言自己「性本愛丘山」,得以在當年尚未都市化的「花園城市」一隅,每天可以偷享藍天白雲半日閒。

但店面的衣衫布匹把窗戶堆得密不透光,又如何親吻陽光?既愛陽光,偏又不愛活在陽光下,用衣衫築起四面牆,不讓外人窺視自己,潘美美形容自己是個相當矛盾的人——喜愛大自然,如今卻畫地為牢。

潘美美80年浸會傳理系畢業後加入無綫工作,開店選址建新中心,因其面向浸會、位處廣播道下。她大半生的步伐也離不開九龍塘。
潘美美80年浸會傳理系畢業後加入無綫工作,開店選址建新中心,因其面向浸會、位處廣播道下。她大半生的步伐也離不開九龍塘。

平日大門緊閉,訪問期間有人推門,不得而進,記者生怕打擾生意,潘美美示意記者毋須受怕,因她平時只招待熟客,陌生人叩門,她不會開。平日有熟客來,她會鎖上大門不做生意,拿張小凳坐下,一聊便是整個下午︰「我的客人與我思路相近,可以談人生、講時事。」多年來無數傳媒來到她的店內,為人低調的她鮮少答允訪問,亦不願意出鏡,對上一次見報,已經追溯到80年代的《明報》,還是金庸做當老總的年代。

縱她自嘲像居於深山洞穴的「白髮魔女」,但這個教人舉步維艱的二百呎空間,就是潘美美隱世的一片桃花源。

千里走單騎 潤物細無聲

喜愛自然、醉心民藝,潘美美的店名其來有自︰「民間藝術離不開泥土,播種需要土壤,織布也需要土壤。」她先構思到英文名「Good Earth Folkcraft」,後來將其繙譯成中文,小店遂有「潤土民藝」之名。她笑指「潤土」與魯迅《故鄉》的主角同名,不過是巧合,言談之間不小心流露出幾分文學素養。她更透露,店外高懸的木製牌匾,是《明報》前總編輯張健波的太太親題。

起初「潤土」賣民藝飾品、手作,也有賣少量衣飾,在徇眾要求下,轉型為客人度身訂造民藝服飾,大受歡迎。她憶述,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她曾經從陝西購入一大批泥公仔,由於商家「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心態,沒有保險,也不對貨物加以保護,公仔在運送過程中摔得粉碎,血本無歸。

不靠商家,靠自己。在交通未如今日發達的年代,小女子隻身拖個行李箱,穿梭中國、泰國、緬甸、斯里蘭卡不同國家,搜羅各種奇珍異布和民間工藝品,更險被尼泊爾男子冒犯,幸最後有驚無險,帶着滿滿的戰利品回家。

翁美玲已訂沒取的銀鏈

潘美美是最早期落戶商場的「個體戶」之一,同期開店的大多數已在時代的洪流中消聲匿跡。她告訴記者,原來商場當年星光熠熠,除了廣播道的傳媒人(見另稿)經常在這出沒,明星也愛在這裡消遣。她憶述,當年因自編自導《公僕》聲名大噪的李修賢曾在這裡開髮廊。惠英紅兄長武打明星惠天賜的太太在此開過花店,現址變成了文具店。

香港早期鐵路系統中,由頭數起,由尾數起,九龍塘都是第八個站。九龍塘帶名校貴族氣息,時鐘酒店亦林立,84年霍耀良《第8站》上映,就是講述少男少女的叛逆與迷失,劉丹飾演好男色的老差骨,利誘年少的王書麒展開情欲關係。潘美美表示,80年代地庫有一間「Station Eight第八站餐廳」,劉丹便是股東之一。

她的潤土民藝亦不乏明星捧場︰汪阿姐、DoDo姐、「哥哥」張國榮當年也曾結伴與當年的DJ女友鄧慧詩造衫。

潘美美如數家珍,不過印象最深的,是翁美玲。翁美玲當年在TVB拍劇紅極一時,閒餘時到潤土光顧,後來熟稔起來。翁美玲有次在店內看中一條甚有價值的銀鏈,請她留起,待贏了麻將,下星期過來買。一星期後,伊人香消玉殞。想不到昔時一別,從此永訣。今日說起,她仍難掩傷感。

一布一故事

店子裡堆滿了形形式式的布料、衣衫,亂中卻有序。店的中央有一個兩米高的櫃子,布料依各種顏色、花款放置,教人目炫神迷。店內的大部分貨品也是獨一無二,櫃子中的布料很多已有三十年歷史,大多是人手織造,每塊布也有一個故事。她指著掌櫃旁一匹藍染布,那是她最愛的一抹藍。她說,在這網絡年代,毋須機票,上淘寶就能買到心頭好,也不過十元八塊,但可能是機器織造,儘管是人手紮染,也無法比擬住民的手藝和心思。

潘美美的布料圖案教人目不暇給,原來都是人手織造,世上獨一無二。
潘美美的布料圖案教人目不暇給,原來都是人手織造,世上獨一無二。

潤土有旗袍、有長衫,客人挑選布匹後,決定想要的款式、版型,再度身訂造。潘美美多年觀察,香港人鍾情紅、藍、紫等顏色,黃色、棕色等黃種人較難駕馭的大地色系,則少人問津。

潘美美指,她的服飾背後更隱含著一些符號。她心目中的鎮店之寶,是來自泰北的對襟夾棉外套、旗袍和大襟衫,衣領、衫腳、袖邊繡滿鮮艷的雨傘,細看發現傘下有人有貨,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墟市,在14年尾購入,予人無限聯想,即被搶購一空,已經絕版。若要給其命名,她說,就叫「香港民族服」。

「香港民族服」系列中一件黑底黃傘長衫,是潘美美心目最具符號意象的一件。
「香港民族服」系列中一件黑底黃傘長衫,是潘美美心目最具符號意象的一件。
「香港民族服」系列的對襟夾棉外套,繡滿色彩繽紛的雨傘和墟市風貌。
「香港民族服」系列的對襟夾棉外套,繡滿色彩繽紛的雨傘和墟市風貌。

怪獸家長+內地客進駐 五十年不變?

97年以後,土地的主人由英國交到中國手裏。一街之隔的奧士本軍營,變成解放軍營。昔日的高級意式餐廳、英式酒吧(pub)、桌球會逐一倒閉,由於教育制度的緣故,補習社像雨後春筍散落整個商場。

潘美美憶述,一牆之隔曾傳出小朋友的飲泣聲,因為不想上補習,把自己關在廁所裏;又有怪獸家長邊行邊把孩子罵個狗血淋頭︰「進門不與老師說早安,離開沒有鞠躬,怎樣考小學?」「連小一面試也要操練,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否瘋了?」

九龍塘名校林立,家長望子成龍,紛紛替子女報讀補習班,近年建新中心也變成了補習社集中營。
九龍塘名校林立,家長望子成龍,紛紛替子女報讀補習班,近年建新中心也變成了補習社集中營。

當英兵、家眷離開,商場逐漸多了操普通話的中國人,有的來毗鄰的浸會醫院產子、有的在這裏讀書、補習,當中不乏沒文化的一群。「之前商場廁所有廁紙供應,但被大陸人弄得亂七八糟,現在管理處都不供應了。」

浸會大學和浸會醫院近年積極進佔建新中心不同舖位(見另稿),潘美美直言兩大機構都對商場虎視耽耽:「浸會大學同浸會醫院鬥搶地,睇下邊個搶得多,到商場五十年屆滿,業權滿八成就可申請強拍。」

商場1981年落成,距離五十年大限僅餘十三年。

潘美美從英殖時代步步走來,她慨歎商場美好的中產氛圍已隨不列顛尼亞號遠去,一去不返。「世上根本沒有五十年不變。」她說,不消五十年,這裏的風景早已悄悄改變,這座商場,就如這個城市,終有一日會走向沉淪、消逝。

行年六十 一息尚存

潘美美的工作桌上放滿針黹工具,亂中有序,是手作人的小天地。
潘美美的工作桌上放滿針黹工具,亂中有序,是手作人的小天地。

在收銀檯後,有一張小小的工作桌,有文具、有熨斗、有放針線的小鐵盒,旁邊堆疊起一盒盒珠仔、針線,潘美美謙稱自己的手勢不能造完整件衣服,會交給師傅代勞,但買回來的成衣,總會由她一雙妙手縫上鈕扣、配飾,畫龍點睛之餘,為衣服添上溫度。但當她年華老去,手指也不如以前靈巧,她向記者展示因長年幹活而骨突突的雙手,「現在要揸針刺繡,也做不來了。」

潘美美的兒女三十而立,卻無意繼承母親的手藝。老天愛開玩笑,兒子甚有針黹天份,十多歲便已翻手工書無師自通,懂做連她也造不好的中國盤扣。兒子有嘗試為母親打理生意,開了Facebook專頁,親自操刀拍攝衣服,卻發覺志不在此。

dsc04255

聯合道很長,她的店在畢架山下的320號,兒子去年在九龍城那頭的78號開了英式酒館「Colony」,女兒也在那邊泡咖啡、調酒,她笑說酒館中文名「港英娛業」,幽人一默。目送兒女長大,建立自己的事業,潘美美無意逼迫子女接手生意,仔大仔世界,她懂得放手,舖頭也早已有結束的打算。

因土地問題,三十幾年囤積的存貨,使店面已快將飽和。她捧出一大箱陝西彩陶公仔和陶器,說現在有熟客來幫襯,會割愛送贈,布匹也一樣。她不介意賺少幾文錢,只望貨品能找到有心人。

「一息尚存,做得一日得一日,不過都有退下來的打算了。」

潘美美將布匹交託給記者,如是說。

潤土民藝
地址︰九龍塘聯合道320號建新中心商場舖位G19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