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趙麗如
熱門文章
趙麗如
如此人生
ADVERTISEMENT

職場新貴之「身心健康假」 (Well-being Leave)

10.05.2024
趙麗如
圖片由作者提供
whatsapp-image-2024-05-09-at-07-51-01

女友人是中、高層主管,最近向我吐苦水,因為她工作的公司,開始推行不需要醫生紙證明的「身心健康假」(Well-being Leave或作Wellness Leave),即例如職員心情不佳或那天睡得不好、女事輕微的生理痛等等不用看醫生的額外假期,讓僱員維持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香港部份企業也已經推行「身心健康假」,東南亞地方例如新加坡等亦陸續推出。除了大企業,一些小型公司,也會設有這種「身心健康假」,甚至「生日假」,以吸引員工留下來。

女友人公司的算法是:例如一年最多120需要醫生紙證明的病假,但當中可以有兩天不需要醫生紙證明的「身心健康假」,即餘下的118天要醫生紙。她頭痛,不是變態刻薄員工,而是公司本來已經不夠人工作,有了「身心健康假」後,個個不甘後人,紛紛不需理由地預先申請「身心健康假」,而不是突然當「病假」放,令她屋漏更兼連夜雨。

同事甲說:「我下個月放14天大假,在假期的最後兩天,連放『身心健康假』,即16天,請批准,可以嗎?」女友人向人事部同投訴,指同事甲把「身心健康假」當成大假,是濫用,豈料人事部回覆:「預先申請『身心健康假』,已經很「給面子」吧,對你安排人手,不是更好嗎?」。

同事乙及丙,早上同時打訊息給她:「今天情緒麻麻,要放『身心健康假』,不上班了,謝謝。」這兩位同事,按假期的原意放假,不是事先申請,女友人可能又要讚賞他們沒有濫用吧!

在職場,眾所周知,要取醫生紙,已經不難;沒有醫生紙可以放假,當然更好。 我也是「打工仔」,怎會不歡迎多一些假期;作為一個小主管,我也完全明白女友人的難處,尤其突然可以申請放假,那其實不是申請而是「通知」。

我最想放的是「生日假」,部份公司也早已推行。我最初工作的幾年,每年生日也會申請生日那天放大假,以讓自己好好休息一天,或請媽媽吃飯,答謝她在那天生下我。 後來工作太忙,沒有再在生日那天放假。以前當記者,生病也經常上班的,完全沒有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概念。我也一直認為,每個人的事業,不只是一份工作,總要經過一段「捱」的日子的,那段日子很難做到平衡的,否則很難成功。

時代不同,不少年青一代可能因為太幸福、選擇多、「唔等錢開飯」、有父母養等不同理由,也可能是因為「EQ」低,或港孩成年化,延續了被寵壞的性格特點。另一位HR朋友告訴我,現在職場「千奇百趣」,有員工上午上班兩小時,然後突然消失,原來心情不好,獨自一人走到海邊散心,完全沒有通知任何同事,亦把電話關掉,HR朋友怕同事自尋短見或當街被擄人勒索,想等48小時後報警。

又有電視台中層曾經告訴我,實習記者午飯中途,山長水遠到銅鑼灣的百貨店跟心儀的毛公仔「打卡」,結果遲到半小時才回到公司,還即時出「post」公告天下炫耀照片,即變相自爆「蛇王」。 中層認為問題的嚴重性,不在於「吞pork」,而是在事發時還要上載罪證而完全認為沒有問題,那才驚嚇。

法律界朋友跟我說,一名見習律師,坐進合伙人的房間,認為風水不好,第二天捧了一缸魚,添加生氣,見習律師應該認為是「自己個場,要搞好佢」,卻不明白工作地點從來不是「佢屋企」。朋友的頭痛位同樣是:對何謂「工作」的認知那麼低,到底應該由哪一處教起或責駡?

在這經濟狀況及地緣政治等多個因素下,不少公司裁員,但同時也有空缺正待人才填補。要以「身心健康假」來吸引,還是要容忍一堆成了年的港孩,都是令人皺眉的問題。我還是幻想放自己一天Well-being Leave,再想想好了。

趙麗如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