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譚凱韻專欄 – 雲圖】其實,溫習是誰的責任?

敦促溫習的過程中,媽媽在教導小人兒溫習,也是在教導他為自己的人生負上責任。

六月到來,你周遭的空氣,瀰漫著甚麼感覺和味道?是艷陽?是夏蟬?

在這春夏之交的日子,不少港媽嗅着和感覺着的,是考試。

小兒小二,媽媽經歷了兒子四次考試,每一次考試前我都很有衝動,「不如放手一次,不催不迫,就讓他感受一下不努力的後果吧。」最後,卻總是放棄了念頭,繼續「陪讀」。

陪讀其實不難,只是有點煩。

陪讀的挑戰不在於如何鞏固課堂所學,在我眼中最難和最煩的,其實是將那個應為自己成績負責的小人兒,拉到書桌邊。將小人兒由沙發拉到桌邊過程中的埋怨和不情願,足以消耗媽媽大半的耐性。

不少育兒書籍都教導父母,應該讓小朋友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上街前不去洗手間,在街上需要上廁所時,未必會有洗手間,忍着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極端的情況是會尿濕褲子; 又例如,正餐時你不好好的坐定定吃,待會肚子餓了,就會很辛苦; 再例如,不好好收拾好玩具課本,要用時找不到,會很焦急。

但在育兒的日常中,媽媽通常都過不了自己的一關。例子一,小朋友在街上嚷着著要上廁所,媽媽會邊狠狠地罵,邊拖着他發瘋似的奔跑到就近清潔的洗手間;例子二,小人兒過了吃飯時間嚷着肚子餓,雖然心中不想處理,但又敵不過小孩子叫嚷肚餓的「煩音」,就會找來一點水果、牛奶等相對健康的小食,以食物換來一刻寧靜; 例子三,從來最忍受不了家中如垃圾站般凌亂的都是媽媽,收拾過後,仍找不到功課玩具,翻箱倒櫃找的,又是媽媽。 

敦促溫習的過程中,媽媽在教導小人兒溫習,也是在教導他為自己的人生負上責任。
敦促溫習的過程中,媽媽在教導小人兒溫習,也是在教導他為自己的人生負上責任。

說回學習,其實小朋友也不是不重視自己成績的。分數高,有老師的讚賞和奬勵,小人兒也有滿足感。只是矛盾在於,小人兒想有好成績,但想將付出減至最低。他會在臨近考試的一天很焦急,苦苦哀求媽媽替他溫習操練。但他不明白,一個學期所學的那麼多那麼長,一天之內是難以將所有內容塞進腦袋,又加上小朋友的集中力有限,縱使測考前的一天,意志叫他坐定定,不開電視不砌LEGO,但溫習一小時過後,屁股仍在椅子上,但腦子已遊到了地球的另一端,第二小時過後的溫習,其實是很沒有效率的。媽媽就是預視到小人兒會在最後一天需要幫忙,又預視到最後一刻是塞不進這麼多知識,才會提早出手介入。

說到底,其實溫習是孩子自己的責任,敦促溫習的過程中,媽媽在教導小人兒溫習,也是在教導他為自己的人生負上責任。

從來覺得,教養是一個爸媽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爸媽自覺比小人兒多活幾十年,看東西會遠一點濶一點,但如何將這些經驗和智慧傳承給下一代,然後如何在適當的時間,謙虛地放手,讓他自己作決定,自己承擔後果,也是是一種學習。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