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譚凱韻專欄-雲圖】染疫

11.03.2022
圖片由作者提供

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全港最少57萬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我家是這57萬份之4。在這城市裡跟大家一起呼吸帶病菌的空氣,一起高燒,一起喉痛。 

先發病是八歲的大兒子,某天凌晨大叫不舒服,走進鄰房摟著在睡夢中的爸爸,軟軟的身體滾盪如火球,體溫39.9度,快速測試結果呈陽性。即使大家或已有一點心理準備,家中已有小量的測試物資和藥物,但測試器突如其來的出現兩道紅線,也實在令人有點不知所措。

家中最先發病的是大兒子,第一天出現高燒、 喉痛、嘔吐等徵狀。
家中最先發病的是大兒子,第一天出現高燒、 喉痛、嘔吐等徵狀。

先紓緩哥哥的病徵和情緒,再部署隔離。小弟弟比哥哥年輕三歲,平日共用房間、 玩具、 洗手間,每天「攬頭攬頸」,弟弟體溫仍然正常的一刻,要先將二人分隔開。哥哥佔用了有洗手間的主人房,從此兩小只能用聲音問候對方,在同一屋簷下,兩個不同的空間中,渡過了既遠且近的兩天。

第三天早上,五歲的弟弟體溫 40度,非常疲倦,但快速測試仍是陰性。睡了一整天,反復的飲水、 抺身、洗澡、 服藥,廿四小時過後,體溫和精神都回復正常,快速測試卻出現了陽性。測試器上的兩條紅線,在我們家庭眼中,竟有點喜劇的效果。就這樣,兩個「病童」就在隔離「病房」重逢,過了無牽無掛的隔離日子。期間家中成人陸續發病,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小人兒在哥哥病發三天後高燒,但當時檢測仍呈陰性。
小人兒在哥哥病發三天後高燒,但當時檢測仍呈陰性。

新冠疫情 2020年開始,我家小人兒由最初只在新聞中的接觸到,後來令他們停止面授課堂,最終成了感染的一員,如果這是一個了解疫症的課程,兩小應該可以畢業了。

這兩年多來,他們聽著看著疫症相關的訊息,總會問一些我答不上的問題,例如,死亡人數比一次大戰還多的西班牙流感,當年是怎樣結束的?在他們出生前肆虐香港的沙士,又是怎樣完結的?居家隔離的日子,應再細讀相關資料,解答他們小小腦袋中的疑問。在現實世界紛亂時,看看歷史是怎樣走過。 

記得疫情第一波時看法國作家卡繆的《鼠疫》,看得頗急的。故事中的奧蘭城,受不明來歷的疫症侵襲,病患數字急升、 市民驚惶、醫護們曾經熱血滿滿地嘗試拯救病人,然後無奈地變得冷漠。看得急是因為很想知道結局,但過程中故事角色一個個的死去,到底病毒最終會莫名其妙地自行收手,還是在大家協力研究後,得出拯救的靈丹?看小說可以快讀、 或直接跳頁去結尾,但現實卻只能以正常的速度推進,我們只能懷抱耐性,等待香港也從疫情中走過。

有專家分析,香港的疫情應快到頂峰了,接著會回落。病者會復元,逝去者的家屬會傷心,然後生活慢慢從虛弱和傷痛中逐步回復正常。但疫情過後,社會元氣大傷,資源耗用了不少,我們的城市在這一波疫情學到了甚麽?人類又學到了甚麽?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