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孟暉
熱門文章
孟暉
食藝談
ADVERTISEMENT

宋朝人看重玻璃酒杯

03.10.2019
清乾隆白底套藍福壽紋酒杯

很多人都以為,只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後,歐洲的玻璃產品進口到中國,中國人才第一次看到玻璃。然而,這個看法完全是誤會,中國人製造和使用玻璃的歷史非常之長,既擁有地方特色,又不斷與其他文明發生交流。

在宋人那裏,高檔酒杯當中,不僅有玉、瑪瑙、水晶、犀角、金、銀等昂貴材質的酒杯,也包括玻璃杯。在宴慶、待客等隆重場合,如果能以精美的玻璃杯作為勸酒盞,那就說明主人財力雄厚、品位高級,因此宋詞中不乏相關描寫,如「溪堂歡燕,慣捧玻璃盞」(李元膺《驀山溪》「送蔡元長」)、「為壽處,玻璃鑿落(即酒杯)斟醽醁」(洪適《千秋歲》「代上帥宅生日」)、「涼生到,碧瓜破玉,白酒酌玻璃」(趙長卿《滿庭芳》「荷花」)等。

漢語中,「玻璃」和「琉璃」都是很古老的詞彙,到了宋代,一律都是指玻璃製品。如郭應祥《霜天曉角》「趙簿席上寫目前之景」一詞,道是:「琉璃十碗,獸炭紅爐暖。」詞人參與的這次宴會上,主人配備了一套十隻玻璃酒杯作為「勸盞」,造型、色彩、大小不一,輪流上場。

當時,從阿拉伯帝國「大食」進口的玻璃器在色彩的美麗上不如國產貨,但有個優勢是高溫耐熱,因此備受推崇,稱為「大食玻璃」、「大食琉璃」或「蕃琉璃」。蘇軾曾作《減字木蘭花》一首,題云:「以大琉璃杯勸王仲翁。」詞中詠道:「海南奇寶,鑄出團團如栲栳。」東坡居士就擁有超大號的玻璃杯,乃是來自南海-印度洋貿易的進口貨,他招待知己時,會用這隻大酒杯來灌醉朋友。

不過,那位大詩人還有一首詩作,標題道是:《獨酌,試藥玉酒盞,有懷諸君子……》詩中有云:「熔鉛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為酒杯,規摹定州瓷。荷心雖淺狹,鏡面良渺彌。持此壽佳客,到手不容辭。」中國人自古喜歡美玉,因此,早在戰國時代,就利用玻璃模仿天然玉,成功製作出人造玉,從此,質感如玉的不透明彩色玻璃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傳統,稱為「五色玉」、「藥玉」。所以,蘇東坡詩中談的是,他有一次獨自飲酒,第一次試用剛到手的一隻仿白玉質地的玻璃杯,這酒杯幾乎可以與玉亂真,又像著名的定州瓷器一樣白、輕、薄,讓詩人覺得,如此的妙物真該與朋友分享啊!如果用它來祝壽,誰會推辭不飲呢!這樣一來,詩人開始懷念友人,也就愈發感覺到寂寞。

如今,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乾隆時期的白底套藍福壽紋玻璃酒盅,此時的宮廷玻璃器製作雖然引入了歐洲技術,但仍然發揚着傳統審美,從這隻酒盅上,我們能充分感受中國仿玉玻璃的獨特美感。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