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劉克襄
熱門文章
劉克襄
嶺南慢歌
ADVERTISEMENT

劉克襄專欄:高山咖啡和佛手瓜

30.04.2017
mpw2529_b098-107_003_crop
mpw2529_b098-107_003_crop

台灣阿里山森林火車的終點站,目前在奮起湖,因為再往前,山路已崩塌多時,過不去了,只能靠巴士轉乘上去。

目前奮起湖站前即熱鬧的老街,主要以販售便當和在地物產為主。光是便當店就有八九家,各有特色。多數遊客也喜歡集中在老街往來,甚少走到奮起湖其他地區,譬如神社遺址、大凍山等地。但熟悉在地生活的人皆知,奮起湖最早拓墾的地方,實乃下層台地的下腳店仔,老老街。走到那兒探看,才能理解過往阿里山的人文風華,以及現今的發展。

那是鐵道還未開通前,十九世紀初,此地因山谷開闊,形成商業驛口。最早的雜貨商行、旅店皆在此設立。周遭村子和鄒族部落的採買也集中在這裏,由此上下山旅。後來鐵道舖設,由上方的台地經過,熱鬧才移轉。

此地沒落後,幾間雜貨店休歇了,但昔時的生活街景依然存在,有一二間嘗試以新的人文空間展現,但遊客甚少到來。我在那兒閒逛,梭巡於低矮坐落的檜木老屋間。抬頭仰望大凍山,蒼鬱杉林的寧靜和肅穆隱隱矗立,此時彷彿才能聽得清楚,高海拔眾鳥鳴啼的山音。

後來走到盡頭,遇見一間老舊的木造店面。檜木老屋寫着「大姑媽雜貨舖」,標示着賣咖啡,特別踅進去品茗。百年前此地已盛產咖啡,那是日本人引進的,在阿里山鄒族的部落栽種,迄今有幾株老欉被傳頌着。只可惜,後來並未像龍鬚菜形成重要產業。直到最近咖啡流行了,再順應而生,好些地方又有咖啡園出現。包括那幾株老欉,馬上被文創包裝,做為阿里山咖啡的傳奇之源。

雜貨舖周遭也有大量栽種,年過半百的老板精力旺盛,一如台灣的年輕咖啡達人,除了引進新穎設備,還學得一手烘培的好手藝。他利用此間祖父留傳下來的雜貨舖,開設咖啡屋。我一邊喝,想像着當年戴鹿皮帽的鄒族人,扛着山產進來,跟店家熱絡的交易,或者山下的苦力和商人,擔着貨物抵達此地的艱辛。

我喝完咖啡,順便逛了就近的咖啡園,意外地看到一特別的農作景觀。他們在咖啡園上頭的網篷,讓龍鬚菜任意攀爬,下頭則讓咖啡樹青翠的生長。

龍鬚菜如今各地皆可見,嶺南亦栽種不少。其嫩葉可摘採食用,乃美味葉菜。夏日結成瓜果,更是大家熟知的佛手瓜。此地不僅盛產龍鬚菜,還是台灣最早的栽作區,不少株仍是日治時期的老欉。奮起湖便當有一特色,以龍鬚菜搭配。主菜可無肉缺魚,但少了此葉菜,便遜色許多。

大姑媽雜貨舖老板種的龍鬚菜,算是此地最大宗,當地人食用的佛手瓜和龍鬚菜有一半來自他家。他的店面前面,還擺了一種採摘瓜果的工具,長得非常特別的奇怪。長長的竹桿,前頭像撈水的杓子。

這杓頭以鐵絲成網,裏面墊以棉布。有一回,我貼出圖片讓人猜測為何物,半天下來,一百個多回答,竟沒人答對。多半猜養蜂、摘愛玉子或撈污物等。可見此工具的獨特,別地想必也很少看到。此乃一摘佛手瓜之工具,因有棉布襯底,瓜果掉落下來時,才不致受損。

國外的咖啡樹多半種在喬木底下,利用樹木枝葉替咖啡樹遮陽,台灣的咖啡樹亦仿效。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時,中部山區因種植過多檳榔樹導致嚴重土石流,政府與民間團體隨後鼓勵農民改種咖啡樹,以利水土保持,檳榔樹下也有了咖啡園的獨特景觀。

我忖度着,莫非因咖啡喜歡半日照的環境,此地因而採用咖啡和龍鬚菜共生的栽種方式。再去跟老板請教,才了然。原來,奮起湖海拔一千四,乃台灣咖啡栽種最高點,因為山上常起霧,毋須擔心過度日照,反而得擔心霜害。

為了防止這一天候帶來的影響,他們才想到利用日治時期栽種的龍鬚菜做為共生植物。龍鬚菜在咖啡樹頂上蔓延,縱使冬天枯乾的葉子微微遮擋,都可防止清晨的降霜,保護咖啡樹的成長。

台灣因風土條件不完備,種出來的咖啡口味不夠豐富,但這幾年在咖啡農努力下,已出現驚人轉變,此地即一例。奮起湖咖啡因地制宜的特色,絕對值得發揚。日後到此不妨喝一杯高山咖啡。當然,若能了解此一因由,咖啡的醇厚口感勢必更值得回味。

(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