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豆品廠 「膠化」求存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百年豆品廠 「膠化」求存

2
2

世界變得好快。

一百年來,相安無事,最近大半年間,卻忽然連接收到食環署告票,經營豆品的老字號「公和荳品廠」,無可奈何,只好順應時代改變,盛器由傳統瓷碗改成外賣膠碗,以符合「不能堂食」的規定。

以前人說「一葉知秋」,現在是「一碗知秋」。為什麼過去一百年沒經歷這樣的「秋天」,今時今日,「秋天」特別多?

深水埗的一道風景線

入黑之際,沿着北河街而行,找到了公和的所在,此處晚上的人氣依然不減,老闆蘇崇廉正在忙碌地處理眼前的豆腐,隔着一板豆腐,記者表明來意,他只道︰「你明早再來吧,我都會在。」

翌日早上再次來到公和荳品廠,鋪面依舊坐了不少客人,只是,客人要先付錢拿了票,才能拿取食物,有別於以往先進食後付款的模式。店內一塊綠色過了膠的告示牌寫着︰「因應食環署近日要求,本店只供應外賣包裝食品…」

4

荳品廠今年內已遭到食環署三次檢控。食環署指該廠只有「工場牌」而沒有「食肆牌」,因此只能做外賣,而不能提供堂食。

「大約在九個月前,第一次遭到食環署職員的口頭警告,那時便有打算裝修店鋪,找了師傅來檢查,但卻發我們租的是舊樓,電力無法加大,所以沒有任何辦法,做到符合牌照所需的電力要求。」

六月的時候,公和遭到食環署第一次檢控,之後陸續有來,老闆無奈之下,只好嘗試透過外賣形式,來換取生存的空間。

3

穿越時光的街頭小食

公和荳品廠是深水埗街坊日常的一部分。這間百年老字號在1893由駱邦創辦,而現址則於1958年設立,有接近六十年歷史。原店東在1996年移民,本是熟客的蘇崇廉決定接手經營,希望能將老字號食品延續下去。接手後,一做便是二十年,最近更入選米芝蓮街頭小食推介。

過去二十年,公和荳品廠只收到食環署一次檢控。蘇崇廉說︰「那次是由於衛生問題,如果是這個理由,我會服。但因為牌照問題而被檢控,真的是第一次。」

對於食環署突然嚴厲執法,蘇崇廉只能遵守,畢竟條例寫得十分清楚,他只是有感而發︰「覺得佢哋無咩人情味囉。」

根據其他媒體引述食環署的回應,署方認為即使公和轉了以膠碗膠杯來出售食品,只要顧客在店內進食,署方也會按照條例提出檢控。蘇崇廉平靜地回應︰「我們很多街坊客人都是老人家,放置桌椅,是希望他們有地方可以坐,可以舒舒服服地吃東西。咁都要告,就真係無咩人情味。」

5

豆腐要得味 人間要有情

豆腐之製法,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浸、濾、蒸,缺一不可,最重要是選豆好,古法磨製,保存濃厚豆味。清朝袁牧在《隨園食單》中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可是,食環署執法寬嚴不一,流傳了一百年的「豆味」,隨時不保。

蘇崇廉概嘆,如果不是他有能力買下附近另一舖,百年老字號「未必撐得下去」。他最近買下附近另一鋪位,稍後會進行裝修,確保一切包括電力符合食肆牌照。「新鋪會有廚房、冷氣,我們也能夠嘗試研發更多元化的產品給客人。舊鋪也會留下,但舊鋪不會再設堂食。」

到時,目前不能再用的白底紅字瓷碗,將會在新鋪重現。

蘇崇廉不惜一切,希望在香港地道小食不斷消失之際,把這些保留並延續下去,讓下一代能繼續吃到傳統小食那種經歷了時光的味道。

1

他在深水埗居住了四十多年,見證着北河街從以前的不夜天,變成冷冷清清。

小販政策日益收緊,攤檔在街邊熱鬧地擺賣的日子,一去不返。

食環署的執法問題,近月經常成為市民在社交媒體的熱話,康文署的外判清潔工周婆婆在坑渠倒水被票控「亂拋垃圾」,大圍小食店外擺了一個紙皮箱結果要勞動食環署急召近十名警察制伏手無寸鐵的女店東……

蘇崇廉指,自己不希望「搞大件事」,也不是要搞對抗,近日不時有傳媒上門採訪,他卻不能永遠迴避,只能有問有答,和盤托出。「唔通黑起塊面咩?都要有番啲人情味。」

「人情味」三隻字,在採訪中出現了好幾次。當豆漿的熱氣騰騰升起,老闆念茲在茲的,除了人情味,還有豆味。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漿,利氣下水,制諸風熱,解諸毒。」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