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VR=科研+初創?教授與學生一起實現夢想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A.I.+VR=科研+初創?教授與學生一起實現夢想

國泰航空在人力資源培訓中,就投資了虛擬實境技術,模擬機艙環境,練習搬運貨物,是一切的起點。

虛擬實景的三面實驗室「imseCAVE」中,戴上眼鏡,加上像天線寶寶的黃色定位儀,再啟動模擬器,光徐徐亮起,投射出飛機搬運貨物的場景,當腳踏平地向前走,視覺認知卻告訴你在下樓梯,這是立體虛擬實境的魅力。

2015 年成立的 Hactis 是港大入股的創新科技公司,代表另一種學術界的可能。

國泰航空在人力資源培訓中,就投資了虛擬實境技術,模擬機艙環境,練習搬運貨物,是一切的起點。
國泰航空在人力資源培訓中,就投資了虛擬實境技術,模擬機艙環境,練習搬運貨物,是一切的起點。

從人體免疫系統獲得啟發

港大工業及製造系統工程系劉應機教授,是香港其中一個最早研究人工智能遺傳演算法(Aritificial Immune System)的學者,而且特別針對模擬人類免疫系統。他上世紀八十年代於牛津大學修讀工程,從事 A.I. 研究二十多年,九七回歸前夕,回流香港。他解釋,免疫系統往往因外來細胞入侵,釋出毒素,體內細胞會嘗試辨識哪一種免疫細胞可以吻合,並消滅病源體,「換算成電腦程式,病毒就是人的指令,系統程式就是免疫細胞,配對指令。」

第一種應用方式,是跟機場客運站研發的計劃,專門處理物流,令貨物處理時間更短,人手更少;第二種應用,就是檢測人類行為,如有職業訓練,有一套既定步驟,訓練時逐步監察人的行為,對不上,就發出提醒。糅合 VR 系統,作人才培訓有大功用,客戶包括警察特別調查組、懲教處、國泰等技工。另外,在遊戲方面,「有些怪獸可以愈來愈難打,因為如果有智能互動,電腦操控的怪獸就可以偵測你的攻擊定律,再作部署,針對敵人,攻其不備。」他透露,合作夥伴包括開發星球大戰遊戲的公司。

博士生陳健業在研究自己項目時,開發的「研究副產品」3D 用戶介面,正好適用上述的系統原形,實屬始料不及。科技發展,很多時都是一種事前不能預知的「結合」。「港大本身是科研機構,不是商業機構,不會競爭,當初為國泰航空建模後,就想,結束後還可以怎樣繼續發展下去。」

結果,港大將研究產品的技術轉移給 Hactis,幾個持份者同樣持有股份,同時亦借出場地,他們則向創科局申請大學科創企業資助計劃共35萬資金,作初步營運開支,形成「Triparty」協作。

3D 建模技術也是陳健業博士的研究範圍,他大學時修讀 3D 美術設計,表面與 A.I. 無關,想不到結果成為 A.I. 業界一分子。他 1998 年進入港大當 IT 技術員,遇上劉應機後,發現自己所學的立體技術,可以應用到虛擬實境平台,於是合作,也是湊巧「大學環境容許」,放工時間投身 3D 用戶平台開放。他同時攻讀博士學位,劉應機成了他的指導老師。

劉應機教授(中間)、陳健業博士(左二)及研究人員William(左一),最初團隊只有他們三人。
劉應機教授(中間)、陳健業博士(左二)及研究人員William(左一),最初團隊只有他們三人。

科研不離地:把研究變成產品

Hactis 團隊接近二十人,大部分是本地大學生,由本科生、碩士到博士生,甚至研究助理都有,有人讀大學時主修創意多媒體,負責美學工作。整個系統,包括 3D 打印眼鏡和定位器系統設計,都是他們一手一腳做出來。

陳健業希望未來,這一套 VR 可以成為一套產品,在各種虛擬實境平台,包括頭戴式顯示器、單面投射等,流動使用。他們亦計劃開放源代碼,令更多人可以編寫不同系統,長遠擴大創意及科學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要如何衝出學術界,輸出人才,與業界接軌,某程度上思想決定一切。劉應機批評學術界的象牙塔風氣,保守思想令人只「喜歡科研,不會跟業界有任何關係,劃清界線」。「每個做學術教書的人都有不同的抱負,從事科研,出論文,有足夠研究資金就好,但工程是應用科學,一定要用得着,才能令開發者感到滿足。」劉應機說,美國大學制度,教授每年只領九個月薪金,剩下的時間會到企業工作。轉移技術,變相是一種動力。他又說,沒有自己公司,沒有推廣,沒有人聽過他們,就無法普及技術。

他說,每年都有港大畢業生自行創業研發科技,並向創科局申請,單單是今年就有十個人,大多是由研究衍生的業務。

他們正研發第二代眼鏡
他們正研發第二代眼鏡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