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余偉建鏡頭下的街頭內外:《逃犯條例》(12-6-2017 ~22-6-2019)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一瞬間²

【圖輯】余偉建鏡頭下的街頭內外:《逃犯條例》(12-6-2017 ~22-6-2019)

05.07.2019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6月16日,「反送中」第四次遊行,引發二百萬人上街。當日余偉建跑到金鐘道一條行車天橋,拍攝萬人空巷的遊行情況。橋上,他遇見一名正舉起手、呼喊着口號的示威者,「這隻手,代表抗爭」,於是他按下快門記錄這一幕充滿象徵意義的歷史瞬間,並成為世界各地的報章頭條。(AP Photo/Vincent Yu)
6月16日,他採用另一方式拍攝遊行的盛大場面,將攝影機置於小腳架上,並調校至1/20秒的慢快門速度,記錄人流緩緩前行的 影像效果,以及正值魔幻時光(magic hour)的城市背景。(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警方於金鐘一帶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余偉建在拍攝期間,多次被煙霧弄至眼部不適、喉嚨乾涸及呼吸困難,「有十數分鐘痛苦得失去行動能力,曾有警察遞上一清水給我洗眼,這次催淚彈的殺傷力,比反世貿和9.28雨傘運動更嚴重。」(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警方於中信大廈一帶施放催淚彈的前夕,當時的速龍小隊已配備橡膠子彈手槍、布袋彈手槍,於立法會門外一帶嚴陣以待。(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余偉建於夏愨道天橋上拍攝示位者被催淚彈驅散的現場情況(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身穿記者背心的港台外判司機中槍,倒臥於中信大廈停車場,一名戴上黃色頭盔的示威者上前通知警方。(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立法會門外,示威者向警方跪求停止使用暴力。當時情況,物件散亂一地,警察的腳邊有一塊磚頭。(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警方施放一輪催淚彈後,於夏愨道與示威者對峙。「防暴警察面前,有一把孤獨的雨傘,當時示威者再沒上前衝擊警方陣線,但未幾,警方再次施放催淚彈。」(AP Photo/Vincent Yu)
6月15日,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宣布暫緩《逃犯條例》的修例工作,並向香港市民致歉。余偉建再次取材圍繞記者區的紅膠帶,以較長鏡頭於紅膠帶前對焦,捕捉林鄭月娥發表講話時的表情。(AP Photo/Vincent Yu)
6月17日凌晨,這一夜,再沒有發生警民衝突,余偉建記錄示威者於政總一帶留守的情況,「是一種對前景迷失的狀態。」(AP Photo/Vincent Yu)
6月17日,早上8時左右,警方計劃重開夏愨道,呼籲示威者和平離開,並強調並非清場。「那一幕很深刻,第一次看見示威者勸告同行者退場,並且逕自把現場的物件清理乾淨才離開。」(AP Photo/Vincent Yu)
6月17日,早上7時左右,余偉建記錄示威者於政總留守至清晨的情況。(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要求警方撤回對6.12事件的暴動定性。余偉建以警方與示威者對峙及示威者舉起雨傘的畫面,交代事件。(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警察退守於總部內的情況,隔着的玻璃門留下示威者拋擲雞蛋的痕迹。(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入夜,警察總部,他記錄示威者高舉手機電筒,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的場面。(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示威者於警察總部的牆上噴寫字句(AP Photo/Vincent Yu)
6月22日,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的翌日早上,余偉建返回現場,記下留在牆上的雞蛋痕迹。「這圖片象徵雞蛋擲向高牆,儘管一撞即碎,仍留下了歷史痕迹。」(AP Photo/Vincent Yu)

著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有一句座右銘:「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代表你不夠接近(If your photograph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意指身處採訪現場,需要近距離才能拍到震撼的照片。

整個6月,修訂《逃犯條例》事件不斷發酵,並由議會衝突演變至街頭抗爭,反送中大遊行、 6.12金鐘事件、留守政總及包圍警總等,市民行使公民權利,表達對撤回修例的強烈訴求,並且要求當局撤回對金鐘事件的暴動定性,釋放被捕者及撤銷檢控。

美聯社攝影記者余偉建(Vincent)就事件繼續進行拍攝記錄。在特首林鄭月娥面向公眾致歉的記者會內、在槍林彈雨、硝煙瀰漫的街頭裏,或示威者徹夜留守的凌晨時分,他都專注地抓住每個關鍵瞬間,並嘗試用鏡頭為事件帶出更深層的象徵意義。如果讀者細心留意,會發現他不時採取近距離拍攝,如在衝突場面中,他與防暴警察只有幾呎距離,他目睹警方手持布袋彈手槍對準市民,亦曾「吃過」多次催淚彈,「當時的情況十分危險,羅伯特卡帕的拍攝方法,不一定適用於這種情況之下。」

6月16日,「反送中」第四次遊行,引發二百萬人上街。 當日余偉建跑到金鐘道一條行車天橋,拍攝萬人空巷 的遊行情況。橋上,他遇見一名正舉起手、呼喊着口 號的示威者,「這隻手,代表抗爭」,於是他按下快門 記錄這一幕充滿象徵意義的歷史瞬間,並成為世界各 地的報章頭條。(AP Photo/Vincent Yu)
6月16日,「反送中」第四次遊行,引發二百萬人上街。當日余偉建跑到金鐘道一條行車天橋,拍攝萬人空巷的遊行情況。橋上,他遇見一名正舉起手、呼喊着口號的示威者,「這隻手,代表抗爭」,於是他按下快門記錄這一幕充滿象徵意義的歷史瞬間,並成為世界各地的報章頭條。(AP Photo/Vincent Yu)

 

6月16日,他採用另一方式拍攝遊行的盛大場面,將攝影機置於小腳架上,並調校至1/20秒的慢快門速度,記錄人流緩緩前行的 影像效果,以及正值魔幻時光(magic hour)的城市背景。(AP Photo/Vincent Yu)
6月16日,他採用另一方式拍攝遊行的盛大場面,將攝影機置於小腳架上,並調校至1/20秒的慢快門速度,記錄人流緩緩前行的影像效果,以及正值魔幻時光(magic hour)的城市背景。(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警方於金鐘一帶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余偉建在拍攝期間,多次被煙霧弄至眼部不適、喉嚨乾涸及呼吸困難,「有十數分鐘痛苦得失去行動能力,曾有警察遞上一清水給我洗眼,這次催淚彈的殺傷力,比反世貿和9.28雨傘運動更嚴重。」(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警方於金鐘一帶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余偉建在拍攝期間,多次被煙霧弄至眼部不適、喉嚨乾涸及呼吸困難,「有十數分鐘痛苦得失去行動能力,曾有警察遞上一清水給我洗眼,這次催淚彈的殺傷力,比反世貿和9.28雨傘運動更嚴重。」(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余偉建於夏愨道天橋上拍攝示位者被催淚彈驅散的現場情況(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余偉建於夏愨道天橋上拍攝示位者被催淚彈驅散的現場情況(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立法會門外,示威者向警方跪求停止使用暴力。當時情況,物件散亂一地,警察的腳邊有一塊磚頭。(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立法會門外,示威者向警方跪求停止使用暴力。當時情況,物件散亂一地,警察的腳邊有一塊磚頭。(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警方施放一輪催淚彈後,於夏愨道與示威者對峙。「防暴警察面前,有一把孤獨的雨傘,當時示威者再沒上前衝擊警方陣線,但未幾,警方再次施放催淚彈。」(AP Photo/Vincent Yu)
6月12日,警方施放一輪催淚彈後,於夏愨道與示威者對峙。「防暴警察面前,有一把孤獨的雨傘,當時示威者再沒上前衝擊警方陣線,但未幾,警方再次施放催淚彈。」(AP Photo/Vincent Yu)
6月17日,早上8時左右,警方計劃重開夏愨道,呼籲示威者和平離開,並強調並非清場。「那一幕很深刻,第一次看見示威者勸告同行者退場,並且逕自把現場的物件清理乾淨才離開。」(AP Photo/Vincent Yu)
6月17日,早上8時左右,警方計劃重開夏愨道,呼籲示威者和平離開,並強調並非清場。「那一幕很深刻,第一次看見示威者勸告同行者退場,並且逕自把現場的物件清理乾淨才離開。」(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要求警方撤回對6.12事件的暴動定性。余偉建以警方與示威者對峙及示威者舉起雨傘的畫面,交代事件。(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要求警方撤回對6.12事件的暴動定性。余偉建以警方與示威者對峙及示威者舉起雨傘的畫面,交代事件。(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示威者於警察總部的牆上噴寫字句(AP Photo/Vincent Yu)

6月21日,示威者於警察總部的牆上噴寫字句(AP Photo/Vincent Yu)

6月22日,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的翌日早上,余偉建返回現場,記下留在牆上的雞蛋痕迹。「這圖片象徵雞蛋擲向高牆,儘管一撞即碎,仍留下了歷史痕迹。」(AP Photo/Vincent Yu)
6月22日,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的翌日早上,余偉建返回現場,記下留在牆上的雞蛋痕迹。「這圖片象徵雞蛋擲向高牆,儘管一撞即碎,仍留下了歷史痕迹。」(AP Photo/Vincent Yu)

PROFILE

余偉建,美聯社攝影記者,香港出生長大,自1985年以來採訪過亞太地區眾多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2004年《National Headliner Awards―特寫組第二名》、2010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單一人物組第三名》、2013年《Picture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年度攝影師優異獎》,以及多個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年度獎項。多幅作品獲香港文化博物館收藏。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一瞬間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