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帶一班未成年嘅「英華」師弟去柬埔寨起學校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名校

王建明:帶一班未成年嘅「英華」師弟去柬埔寨起學校

英華不少學生從初中時就開始接觸義工服務,Hugo(右上二)、Anson(左下一)及Michael(右下二)今年就到了柬埔寨建設校舍。

愛 就是分享

二百年前,英華書院的創校目的是透過信仰把愛分享出去,走過皕載,創校宗旨如何繼續傳承呢?鄭鈞傑校長主張以「僕人領袖」為方向,透過各式社會服務,培育學生成為關心和服務社會的領袖。把學校打造成服務社區的羣體,把最初的那份愛繼續延展開去。

英華不少學生從初中時就開始接觸義工服務,Hugo(右上二)、Anson(左下一)及Michael(右下二)今年就到了柬埔寨建設校舍。
英華不少學生從初中時就開始接觸義工服務,Hugo(右上二)、Anson(左下一)及Michael(右下二)今年就到了柬埔寨建設校舍。

強調「他」的柬埔寨之旅

一直以建築設計和社會服務連繫,並創辦IDEA基金會為發展中國家建設校舍及其他設施、2015年更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的建築師王建明,今年2月帶領一行廿一位中三至中五的師弟,到柬埔寨建設學校。「十八歲以下的少年人要進香港的工地已經很困難,中學生要遠赴柬埔寨為小朋友建設學校,更是難以想像。」

服務團領隊王建明,第一次做義工是中三跟學校到木屋區探訪,此後就不間斷每年都去做義工。
服務團領隊王建明,第一次做義工是中三跟學校到木屋區探訪,此後就不間斷每年都去做義工。(受訪者提供)

作為師兄的他初接觸師弟,覺得他們在學術及知識領域上比他那年代更優勝,但就欠缺了跟社會連繫的生活經驗。當年他和同學中三就開始做暑期工,他到過車衣廠剪線頭,也到過地盤工作,這些微小處對他都是難得的生活經驗。「師弟參加項目前,把整件事想像得很容易,覺得是『我』去服務,強調我,但我們希望他們反而多去想『他』,『他』是指其他人及服務使用者的想法。」他希望師弟透過八日七夜的服務”Back to basic”。師弟聽着容易,實行時「蝦碌事」相繼出現。施工時拿起電鋸才發現不會用,用電批時會感到害怕,這些都是學生們出發前始料不及的。

「他」快樂「我」就快樂

師弟歐曉浪(Hugo)、鄧敬滔(Anson)及杜文卓(Michael)都是這個柬埔寨團的一分子,異口同聲指,另一個始料不及是,原本是想幫助柬埔寨的孩子,最後卻被他們的快樂感染及打動。Hugo指這個服務項目花費了他們大量心血,由上年10月開始密鑼緊鼓籌備,為校舍的課室、洗手間及遊樂場做設計,也策劃給孩子們的設計工作坊。他們整個過程儼如成了專業的建築師,由畫設計圖、砌建築模型都是他們一手包辦,還需要匯報給當地老師及校長,設計圖也改了三、四個版本。Anson的組別負責遊樂場設計,「我們設計了馬騮架、繩網等等,但設計着重的是小朋友們的喜好,因此會加入故事性的特點,並非只是建築性設計。」設計洗手間時,他們還特意在外面加上能打出一個音階的大型音樂管供小朋友玩,希望透過音樂讓他們快樂。這些原是平凡的設施,因孩子的喜好,設計得玩味有趣,相信他們未出發,早已心領神會捨己為「他」的功課。

學生會以音樂管教當地小朋友簡單音階,讓他們可以隨時享受音樂的樂趣。
學生會以音樂管教當地小朋友簡單音階,讓他們可以隨時享受音樂的樂趣。

除了設計,教Michael最深刻的是Design Workshop,他們每天在施工前,早上會跟孩子上課、畫畫。他們還會教孩子做小木工,然後把這些木工化成校舍的一部分,希望當地小朋友覺得自己有份建設學校,提升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及上學的意慾。Michael最珍視過程中跟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出發前,我只專注去想如何能更好建設遊樂場,但後來才發現我們跟他們上課、玩遊戲,令他們感受到的滿足感與快樂,可能還大過實質的物資。」原來出發前,他們還曾擔心小朋友們,會否喜歡他們花了長時間預備的設計。這個擔心更持續到行程最後一天,校舍開幕禮。大家忽爾聽到清脆的音樂聲,原來有一羣小朋友正在玩音樂管。Hugo說:「那刻我真的感動到哭了出來,因為發現他們真的喜歡我們的設計,感覺到所做的能讓他們開心,這是鮮有感受到讓人快樂,也令自己快樂的感覺。」

Anson認為給柬埔寨小朋友的設計工作坊,最重要是啟發到他們,例如令 他們認識到音樂這新概念,並希望他們把所得的啟發分享出去。(受訪者提供)
Anson認為給柬埔寨小朋友的設計工作坊,最重要是啟發到他們,例如令他們認識到音樂這新概念,並希望他們把所得的啟發分享出去。(受訪者提供)

一星期的急促成長

作為領隊的師兄王建明,行程中最觸動他的是他們進村建設學校前的一餐飯,突然有學生舉手道歉。原來他們那組買錯材料,想到另一間五金舖再買,但為阻礙到同學一個小時的建築時間而內疚。「我覺得這裏已超越了是否買錯的問題,他們會為耽誤了人而道歉,這意義還大過能否建設到校舍。」過程中,學生也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建設時才發現買的繩子不夠長,他們就即時把腳踏的設計,改成以手繩操作。

此外,在臨別時,他和大半學生都禁不住灑下男兒淚。因與當地小朋友一起建設三、四天,臨別依依,自感不捨。「教育除了知識領域與技能外,核心應該是個人、跟社會互動的成長。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與他人的互動,這是他們在旅程中的一大成長。」

剛畢業的舊生林峻毅(Sunny),今年獲選為「傑出青年義工」,在學時定期探訪學校區內的露宿者。(受訪者提供)
剛畢業的舊生林峻毅(Sunny),今年獲選為「傑出青年義工」,在學時定期探訪學校區內的露宿者。(受訪者提供)

要再回去嗎?

旅程結束,不少師弟都問王建明何時能再回去柬埔寨做義工。「我卻會問他們想再回去的目的是什麼?或許因為他們覺得經歷很好,便從想『他』的需要,變成了想『我』開心。我就答,當那些小朋友有需要時,就是你們回去的時候。」他希望帶動師弟的想像,不只規限在那條村,反而更應着眼了解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思索作為生活在相對資源豐富地區的他們有什麼能夠做到。

看見師弟,王建明回想起二十四年前的自己,當年他和同學向校長建議回國內做社會服務,他們很有可能是九十年代,第一批中學生自發辦國內服務團。那次經驗一直銘刻在心,從沒想到今天可以把當年的經驗傳承給師弟,並希望這份給「他」的愛能繼續薪火相傳。鄭校長希望英華打正旗號成為服務社會的學校,「追求卓越如果是為自己成功的話也無不可,但遠遠不及為了對社會有更大貢獻而追求。我明白在資源豐盛的年代下,學生容易變得比較自我,但我很想他們學習把自己放下,與人同行。看到社會的需要,關懷、照顧有需要的人。」

畢業了三年的何承樂 (George)受到義工經驗 啟發,畢業後每年也會 自發到發展中國家義教。
畢業了三年的何承樂
(George)受到義工經驗
啟發,畢業後每年也會
自發到發展中國家義教。

根深蒂固校友情

或許,今天每位校友的成就,早已卓越非凡。不過成功背後,要聯繫不同年代的兄弟情,一切還得靠背後校友會的團結力量。要說英華歷史,除透過歷史文物、書本記載作記錄,還可靠人口耳相傳作見證。跟英華結下畢生緣的曾昭群,見證英華書院及校友會變遷,聽君分享,簡直就是最活的歷史書。因他既是英華書院校董又是校友會會長,現在也是英華小學校監,當然對「英華」歷史瞭如指掌。這位大師兄,對英華早已是濃情化不開,而他也是校友會舉足輕重的靈魂人物。

說起與英華一段緣,他娓娓道來:「英華書院校友會,成立於1958年。自小三插班入讀英華,而在1966年在學時,已加入校友會直到現在,在校友會的工作,多年來從未間斷過。」回想他的青葱歲月是在弼街、牛津道校舍中度過。從前他唸英華書院(小學部)時,成績已是非常標青。原本家住港島,父母也建議中學轉往港島唸書,但因着對學校的感情,再加上當時鈕寶璐校長願給他五年的獎學金這種榮譽,就算每天舟車勞頓,也甘願與母校同吸同呼。

曾昭群在校唸書,經歷了鈕寶璐及艾禮士校長的年代。(梁俊棋攝)
曾昭群在校唸書,經歷了鈕寶璐及艾禮士校長的年代。(梁俊棋攝)

到唸港大電機工程時,仍一直活躍於校友會,並由少年變青年、青年變中年,過程中,他認識來自不同屆的前浪師兄及後輩,豐盛他的人生,他特別敬重的師兄黃兆榮、投資銀行的羅銘江、當律師的黎家濤教他畢生難忘,不只曾輔導過他,也開拓他的社交人脈,影響至今。「因生命能影響生命。人每天是有很多機會在你面前走過,如不去好好掌握、了解及發展,便屬於自動放棄機會。但我很幸運,因師兄的關係,再開拓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到了現在,他更以身作則,利用自己的優勢專長,為一眾英華後浪繼續推波助瀾,並與不同年代連結成網,就儼如一個大家庭,更從無年代隔閡。曾昭群更再三揚言,「英華」是第二個家庭。

多年來他在校友會,建議舉薦更多年輕校友加入,如港鐵車務總監劉天成。此外,要維繫隔代兄弟情,除校友會舉行聚會,自1971年起跟辦學團體協議,每年有兩位校友為當然校董,能協助更多學校未來的發展事務,增加歸屬感。校友舉辦校友活動聯繫感情,也支持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去學習,他們希望每個學生都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而他回首已在校董會三十一個年頭。

歲月不居,從前無知稚子,今天已變得睿智慧能,而他的豐盛生命與母校的皕年英華,互相緊纏,這種愛校愛家的心,早已一脈相承,繼續扎根每個英華人心上。

曾昭群自1987年被校友會推薦成校董,擔任六年後退任,但辦學團體繼續委任到現在,校友會現時有二千四百多人。(梁俊棋攝)
曾昭群自1987年被校友會推薦成校董,擔任六年後退任,但辦學團體繼續委任到現在,校友會現時有二千四百多人。(梁俊棋攝)

後記:一校皕載見縱橫

翻着資料,讀着。

創校馬禮遜牧師以口語翻譯《聖經》,更印刷發行到各國,把福音傳揚至萬家萬民……

雕版工人何福堂入學唸神學也任教,終成香港首位華人牧師,五子何啟是倡建啟德機場者、次女何妙齡是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的創辦人……

今天的英華,外,是綠白簇新的校舍;內,蘊藏滿二百年盛史;看似一男子學校自家事;卻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一校之生,豈只限教育,還關心社羣,影響萬民。這,確是無負皕年,也是最難能可貴之處!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名校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