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修平:因美術老師走上迂迴電影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名校

黃修平:因美術老師走上迂迴電影路

黃修平的電影不時會出現「爬」的動
作,寓意跨過建制追求自己所想,原
來靈感來自他中學時也會跟同學在晚
上爬進美術室畫畫。

藝術也能創出一片天

如果「阿松」的故事是港人以知識改變命運的經典例子。那畢業於1994年,香港新生代導演黃修平眼中,「英華仔」也有「離地」的一羣,說的是他跟一羣同讀美術及辦劇社的同窗。美術老師葉秀賢老師為他們打開一道通向純粹藝術世界的門,開發他們在教室以外對藝術的想像。

黃修平的電影不時會出現「爬」的動 作,寓意跨過建制追求自己所想,原 來靈感來自他中學時也會跟同學在晚 上爬進美術室畫畫。
黃修平的電影不時會出現「爬」的動作,寓意跨過建制追求自己所想,原來靈感來自他中學時也會跟同學在晚上爬進美術室畫畫。

顛覆想像的美術課

黑色粗框眼鏡,臉上兩撇鬍子,一副不覊的形象是黃修平的標記。他笑指初中時,他其實是個「宅男」。自小就喜歡藝術的他,畫漫畫及砌高達模型是他在高中前最大的興趣。「直至中三認識Miss Yip,她把我從潮流文化帶到很前衞及純粹的藝術世界裏。」近期趕着拍攝新一齣電影的黃修平,訪問初時仍帶點疲態,但說起在學往事,眼裏不禁泛起嚮往的神采。筆者好奇問起他們的美術課,他就以中三的一份”Form of Expression”為題的功課說明。他說這份功課不是要求學生畫一幅畫,而是需要利用身體或空間去演繹一個概念,乍聽上來就是與別不同。

《世紀末暑假》、《暴雨驕陽》與《阿飛正傳》是黃修平中學時代的啟蒙電影。(受訪者提供)
《世紀末暑假》、《暴雨驕陽》與《阿飛正傳》是黃修平中學時代的啟蒙電影。(受訪者提供)

「我和幾個同學利用一個課室,把人生演繹了出來!」故事以小男孩主角及獨有他能看見的石像開展,他經常與石像分享生活的起與跌,一直到年老,這習慣也從不間斷。全場的燈在主角去世時關掉,再開燈時,主角就變成了石像,然後有另一個男孩找他,帶出循環人生的命題。初中生的一份功課,已經能呈現深刻的洞見,可真讓筆者嘖嘖稱奇。他接口道:「那些創意是屬於年輕人,未必能讓人賺大錢,但純粹的創作是會發光且有意義的,會讓人因你在世上感到驚喜。」從一份功課也讓人得到一點端倪,觀察到黃修平的創作路是如何起步。

最令黃修平震撼不已的劇社作品,是中一時看的《命運》。當年奪得多項大獎的《命運》,利用意識流對白、形體動作及劇場空間,演繹了人類不同的命運。(受訪者提供)
最令黃修平震撼不已的劇社作品,是中一時看的《命運》。當年奪得多項大獎的《命運》,利用意識流對白、形體動作及劇場空間,演繹了人類不同的命運。(受訪者提供)

此外,令黃修平啟蒙的,還有中三時所看的電影《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故事講述一羣在保守貴族學校的男生,受代課老師破格的教學啟蒙,令他感到很有共鳴,而Miss Yip便是他生命中的啟蒙老師。她的美術課很自由,會播音樂叫學生畫一幅以震動為題的畫作,也帶同學外出寫生。學生的畫作不是以分數來定義,她會描述給學生聽畫作帶給她的感覺,啟發學生對藝術的觸覺。她更試過把學生放在洗手盆裏,希望學生以不同的角度看熟悉的環境。黃修平覺得要不是認識了她,自己未必會如此投身藝術創作,「我走了一條很迂迴的路,這讓我媽很頭痛,但沒有人知道什麼才是最順利及有意思的路。」

葉秀賢老師(中)除了教授學生美術,還會鼓勵他們讀文學、哲學與看前衞劇場,是不少「英華仔」藝術路上的啟蒙老師。(受訪者提供)
葉秀賢老師(中)除了教授學生美術,還會鼓勵他們讀文學、哲學與看前衞劇場,是不少「英華仔」藝術路上的啟蒙老師。(受訪者提供)

劇社到電影路

訪問中,黃修平愛以「線」去比喻他的創作路,其中的一條分叉線就是他很投入的中學劇社。他憶起中一還未入學的暑假,看了一齣英華劇社製作叫《成長》的話劇,讓他很震撼。「這劇不是傳統的倫理說教,是利用劇場空間、擺佈及走位,呈現一種介乎形體表演及舞台視覺效果的演出,是一個跟進念劇場相近的意識流劇場。我當時才發現原來我將會讀的中學,有一個這樣厲害的劇社。」他在中二至中四投入劇社創作,也曾擔當過幕前演出。其實當時還有一條電影的「線」,「九十年代是失落了民間拍片的夾縫, 在流行以菲林拍攝的八十年代之後,也在流行以相機及手機拍攝的千禧年代之前。我當時已幻想會否可以跟一班同學拍片,但沒有器材,也沒有人跟我有相近想法。」不過,他從那時開始就常跟劇社的同學去看舞台演出及藝術電影,以舞台的創作實現他心中的片場。

鄭佩華老師當年是學生報《火炬》的首席顧問老師,也是徐緣的中文科恩師。(受訪者提供)
鄭佩華老師當年是學生報《火炬》的首席顧問老師,也是徐緣的中文科恩師。(受訪者提供)

100%編採自主的校報

創作不只限於美術,1965年創刊的英華學生報《火炬》,成為歷屆學生文學創作的自由園地。曾任壹傳媒的行銷長,推動蘋果副刊《果籽》誕生的徐緣,原來早在中學已有編採經驗。當年文科全級第一的他,順理成章接手擔任第29屆《火炬》總編輯。「我做總編的年代擁有真正的編輯自主,老師提供100%自由度,也給予學生最大的信任,完全放手由學生決定做什麼題材。」校報會涉獵社會議題、文藝詩詞,也供學生投稿。最令他深刻的是有關「次文化」的專題,「九十年代初,周星馳剛剛在市場冒起。信奉精英主義的傳統學校,會覺得次文化很無厘頭且不入流。我們學生卻認為次文化,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應該摒棄它或視它為低人一等。我們的專題也有訪問老師,他們也用很開放的角度去看。」學校提供的自由空間,成為不少「英華仔」日後在社會中繼續大膽創新的原動力。

徐緣執掌校報總編的第一期,以「次文化」為專題故事,該期更發出了一千多份問卷,以了解傳媒對學生的影響,製作相當認真。(受訪者提供)
徐緣執掌校報總編的第一期,以「次文化」為專題故事,該期更發出了一千多份問卷,以了解傳媒對學生的影響,製作相當認真。(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名校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