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生命密碼 癌症檢測大步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醫療】生命密碼 癌症檢測大步走

盧煜明教授(右)、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教授(左) 及他們的科究團隊,在鼻咽癌 研究從二萬多人中,有三十四 人確診患有鼻咽癌(其中七成是 早期),較香港患有鼻咽癌率多 於五倍,他指據推斷這次測試 是找到往後五年,原本會出現 晚期的鼻咽癌個案。
去年Foundation Medicine獲FDA首批腫瘤 基因檢測盒,備受關注。相信未來有更多 不同的基因檢測的產品會陸續被驗證。
去年Foundation Medicine獲FDA首批腫瘤 基因檢測盒,備受關注。相信未來有更多 不同的基因檢測的產品會陸續被驗證。

基因,你我他身上都有。

在二萬多個的微小基因裏,蘊含着人類的生命密碼。科學家花了十多年,終完成了人類遺傳基因組排序圖譜,開展人類生命書,也為生物學和醫學界打開另一片天空。在日新月異的醫學科技,每五個年頭更是翻一番,來個大躍進。特別近年熱門談論的基因測試,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市場上, 特別在治療癌症上,更是備受矚目。到底透過這些微細如塵的基因密碼,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健康信息呢?從林林總總腫瘤基因測試中,又有什麼值得大家關注?且聽聽臨牀腫瘤專 科醫生與科學家們,拆解當中對大家的意義吧!

我們體內每個細胞,都內含着不同的基因。
我們體內每個細胞,都內含着不同的基因。

精準醫學由檢測開始

自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年代,大力推動精準醫學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利用個人化基因資料進行疾病治療,令醫學進 入一個新時代,特別是對治療癌症上,希望透過不同形式的基因檢測,為癌症患者從以往一 體化治療(One size fits all)到希望成為個人化治療。這不但想治療上有最好的效果,最少的副作用之餘,長遠也有助減少公營醫療長遠的負擔,故此基因檢測的角色也愈見重要。去 年年底,美國 Foundation Medicine 生物公司是首間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將其腫瘤基因檢測盒正式上市,它能同時檢測三百多個與腫瘤有關聯性的基因。

其實,市場上進行類似的基因檢測眾多, 而目的都是想有助醫生能掌握更多疾病資料, 從而制訂未來個人化的治療方向。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黃曉恩解釋癌症的發生:「從生物學角度,原是體內細胞的基因分子,在複製的過程出錯變異。因正常細胞是有修復機制來進行修補。但假如一個基因變異並存留,而又有另 一個基因由於遺傳或其他原因有突變。當積累很多基因變異後,就變成不受控制的癌細胞, 故癌症是基因疾病,而為何基因測試如此重要,是它能進入病源,看看哪裏出現變異,才能針對問題,這也是測試與癌症的關係。」

二代排序看基因更廣

黃醫生說:「基因測試有許多種,首先大眾要弄清有關腫瘤基因檢測的範疇。像 Foundation Medicine 的檢測為例,他們利用第二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術,完成全面基因組測序(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 CGP),能一次過檢測三百多個與腫 瘤有關聯的基因,而無論哪間公司,這類測試私 結果主要分兩大部分:個別基因測試(Genetic Mutation)和整體腫瘤基因突變的狀況,包括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和微衞 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前者就是看患者哪個基因變異,以助制定標靶藥物治 療,而後者可看為突變的密度,如較多能預視免 疫系統的反應,有助醫生考慮為病者,將來是否 有機會進行免疫治療,其中一項參考數據。」

黃曉恩指身體細胞基因變異,其實是有分為體細胞(Somatic)和遺傳基因細胞(Germline)。前者腫瘤從身體長出,不具遺傳性,而後者是有家族遺傳,有機會遺傳給病人的下一代。
黃曉恩指身體細胞基因變異,其實是有分為體細胞(Somatic)和遺傳基因細胞(Germline)。前者腫瘤從身體長出,不具遺傳性,而後者是有家族遺傳,有機會遺傳給病人的下一代。

個人化治療告訴你的事

黃醫生表示,基因檢測存在已久,現時較 普遍使用是每次檢測單一基因變異檢測(Hot spot test)和能同時進行如CGP這類三百多個基因,當中各有優勢,而她又強調並非每個臨牀的醫生都認為基因測試能幫助所有患者, 特別是 CGP。「因我從教學醫院出身,對醫學生物科技較有興趣,但未必所有醫生都愛鑽研這方面,加上這些測試的費用由 1 萬到 3、4 萬 不等,非人人能負擔,故可能認為未實際地幫助病人。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如獲得更多病人 的資訊,而病人又能認同及配合,這些測試是 會幫助到患者。」

人類細胞內都有23對(共46條)染色體,各有長短。人體約有三十億個DNA鹼基對。
人類細胞內都有23對(共46條)染色體,各有長短。人體約有三十億個DNA鹼基對。

「從前治療癌症,最常見是化療,常是 one size fits all。一個治療給所有人用,故效果當然不好。但如果知道哪些基因出問題,既能 以標靶藥物針對性進行個人化治療,醫生不用 花時間去試不同的藥物。至於選擇做單一基因 檢測還是 CGP,還要視乎所患的癌症及病人的經濟情況等等因素。像肺癌的非小細胞癌,以 EGFR、ALK 基因變異最常見,可能只需要做單一基因測試便足夠;而有三種情況,做 CGP 檢測可能更好,包括:一是未能確定癌症病灶源 頭;二是罕見癌症,特別是臨牀個案不多,數 據少的,如不同類型的肉瘤(Sarcoma),就 連在顯微鏡下細胞模樣也分辨不了的;三是醫生認為治療已到最後階段,希望透過檢測能找到仍有否特異的基因突變,可以作出針對性治療。而且,CGP 的報告,除有建議適合的標靶 藥物外,也有美國 FDA 審批的最新的藥物,或 是仍在實驗研究階段的治療,不過這些研究多集中在美國。這無疑能提供更多治療方案,醫生可更全面跟病人商討治療方式。」

戴勤勇表示,現時NGS的技 術靈敏度及準確性高,而病 人檢測的資料數據,可令科研人員從中了解更多生物標 記(Biomarker),根據分析 得出的結果,更是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戴勤勇表示,現時NGS的技 術靈敏度及準確性高,而病 人檢測的資料數據,可令科研人員從中了解更多生物標 記(Biomarker),根據分析 得出的結果,更是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挑選檢測要小心

可能一般人對於如何選擇基因檢測,都以醫生為主導。但黃醫生提醒,病人別只以測試價錢或檢測基因數目來考量,其實是需要平衡多方面才決定。「如 CGP 檢測,要知道檢測的基因是否跟癌症治療有關聯,如與癌症治療無關,例如沒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檢測再多也沒用。至於有關 TMB 的計算,一般檢測的基因至少要三百多,之前有研究已證明如太少,其準確性會有偏差。此外,要知道每間檢測公司,對 TMB 指數部分會定為高中低,但 cut off 標準有別。由於 TMB 是預視免疫系統反應,但能否用上此法,醫生還要考慮不同的因素。這些標準背後是否有國際性研究支持,之後有否在病人驗證、跟進和實戰經驗。因為很多人擁有這檢測技術,但具實戰經驗和研究確認就不是人人會做,故測試前應多了解。因為不同測試公司會因應不同的數據庫作研究及分析檢測報告,某些公司所謂的臨牀證明可能只由數十個病例,證據未夠強和未夠代表性,便寫進報告,令病人以為真的合適治療方法,這不但令病人空歡喜,也有言過其實之嫌。」黃曉恩說。

da-s-fa-e-f-r

基因成科研設計主導

2016美國奧巴馬政府聯合各國量,推動「癌症登月計劃」(National Cancer Moonshot希望能盡快殲滅這頑強惡疾,醫科技界並日以繼夜不斷開展,由從前測試得花上數月,到今天數天到十數天便能到體內浩瀚如海的基因組出,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醫學總監戴勤勇指,這些測試不只有助醫生了解疾病,幫助病人,新科技也改變未來科學家在實驗的模式。他解釋:「從前傳統做藥物研究設計,會根據疾病最初第一期的數據多少,常規治療的情況再決定,研究個案的數目,並通常分為對照組(Control arm)和實驗組(Experience arm)。前者的個案以基本治療來進行,後者則以新式治療,再作對比,不過被納入研究範圍的個案,要合乎某些特定條件,故個案數目也受到一定限制,如罕見癌症,因案例少就更難進行研究。加上,從前單一基因測試,只看個別數個基因,未能全面地了解病人有多少基因出現變異及分析,故很難做到如傘狀(Umbrella)或一籃子(Basket)形式的研究。但現在最新研究概念及方向,是不再根據位置將癌症分類,而以基因分類,並以針對基因而作治療。現在透過 NGS 技術做了 CGP,無論任何癌症的病人,知道哪些基因變異,都可納入研究範圍,而治療上可針對性的基因標靶藥物去治療。」

盧煜明教授(右)、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教授(左) 及他們的科究團隊,在鼻咽癌 研究從二萬多人中,有三十四 人確診患有鼻咽癌(其中七成是 早期),較香港患有鼻咽癌率多 於五倍,他指據推斷這次測試 是找到往後五年,原本會出現 晚期的鼻咽癌個案。
盧煜明教授(右)、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教授(左) 及他們的科究團隊,在鼻咽癌 研究從二萬多人中,有三十四 人確診患有鼻咽癌(其中七成是 早期),較香港患有鼻咽癌率多 於五倍,他指據推斷這次測試 是找到往後五年,原本會出現 晚期的鼻咽癌個案。

關於這兩種新型檢測研究的特色,他說:「Umbrella 的是將患相同癌症的病人納入研究,無論你的肺癌是因 EGFR、ALK 或其他基因引起,經過排序後,再分配入不同小組再以針對藥物作測試,加快知道效果,而對罕見癌症患者就更為有利。至於 Basket 的則無論是肺、腸、肝癌,如是 KRAS,都可以透過這種測試形式進行究研。而這兩種研究模式,好處是將基因變異分組及歸類,了解問題所在,不但提供針對性的治療,加快知道藥物效果,醫也不用費時來試藥,但這些都是要以基因排序來做的。」

Medical genetics. Acoustic stethoscope on a laptop computer, that displays results of automated DNA sequencing
我們的染色體內都帶有不同的基因,蘊含我們生命的密碼,包括性別、性格、 膚色等等。

免疫治療也受惠

戴勤勇博士又補充,根據傳統標準的治癌程序多以化療為先,但病人反應有好有壞,亦有些人如長者或體弱人士未必能做化療。但隨着科技發展,有基因測試就出現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如肺癌是EGFR變異,病人未必先用化療,畢竟化療是外來之物,無論好壞細胞都殺掉,副作用強。雖然標靶治療副作用較少,可阻延腫瘤進程,但只維持一段時間,它仍是會出現新的變異而惡化。

故此,最近成為治癌焦點的免疫治療。如患者合乎免疫治療條件,它最大好處是減低治 療相關的副作用,甚至有機會治癒,不過現時 這療法的效果只毀譽參半。現在對免疫治療的最大挑戰,是仍未知究竟哪一種或者哪一類生 物標記(Biomarker)可以預測治療的效果,就算現在有很多研究指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 PDL1 表達高,對病人較有利,但也不是對所有患者都是,有部分病人依然是沒有效用。醫學界都希望將來能辨識更多生物標記有助預視疾病, 作出相應治療。

雖然如此,現時 NGS 檢測所提供的腫瘤基因突變負荷(TMB)數據或微衞星不穩定性 (MSI) 的數值,結合 PDL1 的表達,以幫到醫生在綜合分析患者的資料及臨牀情況下,決定患者是否適合接受免疫治療及預視治療的效果。

取本檢測新趨勢

雖然 NGS 技術已成熟,但檢測時仍是需要摘取病人腫瘤組織去排序,而且價錢暫時仍非人人負擔得到,故要有待未來成本再下降,才能普及化。現時醫生要得知基因檢測,都是從腫瘤組織取本,不過當中也有一定限制,這得 要視乎腫瘤位置,如位置太深入,病人身體狀況等因素,都會影響能否取到組織。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指:「科學研究,以無創傷性取本是其中一個主要 方向。在此領域有一個名為液態活檢 (Liquid Biopisy)的方法,這是看身體不同的液體,如 血漿、尿液等,去看你從前要用創傷性方法才 可以取到樣本的數據。如肺癌以前要取得癌腫 瘤組織 (Cancer tissue),要用插針或內窺鏡進入肺部抽取組織及檢驗,但現在因知道癌細 胞會將DNA進入血液內,故現時抽病人血液, 就能發現細胞的突變。」

他解釋,癌症不是 uniform 性質,它有一 種叫腫瘤異質性 (Tumoral heterogeneity)。 即是從前大家以為癌腫瘤內有一億個細胞,都是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癌症的基因組是很不穩定的,就像病菌,一粒細胞分裂變成兩粒時,它已有新的突變,如此類推,這變異一直會積累 (accumulate),並組成一個混合少許不同的細胞。如現有的標靶治療,通常經過醫治後,身體好轉一段時間,接着又會再復發。 那就是因醫治時,那瘤腫雖有細胞是害怕你的藥物,但有些已出現抗藥性,不過數目尚少。 縱然標靶藥物會殺死部分基因,但有抗藥性的 則有時間再生長。這可能需要同時用上不同標 靶藥作治療才會湊效。

因此他表示,癌症腫瘤組織是有不同的混合性,故部分人認為液體活檢,如從血漿中抽取癌細胞 DNA,可能更具代表性,而且未來 應用會更為廣泛。「這就因為身體有很多的癌細胞,原位的與擴散的腫瘤部位,都會將 DNA 放進入血漿內。你可以一次過從血漿中抽取活 檢而作分析,這樣便可能找到具代表性的基因 突變。如果要挑選標靶藥,最具代表性可用為先。」盧煜明說。

戴勤勇指有些基因突變不是很普遍,如常見的肺癌, EGFR 基因突變在亞洲人群中可以有超過40%,但小 部分是一些罕見的突變,如 HER2、BRAF 等,但只 佔1%個案。NGS 可將類似的多個突變的基因辨認出來,給醫生提供多一個更廣泛及綜合的病人腫瘤基因 分子檔案,屬哪種突變。
戴勤勇指有些基因突變不是很普遍,如常見的肺癌, EGFR 基因突變在亞洲人群中可以有超過40%,但小 部分是一些罕見的突變,如 HER2、BRAF 等,但只 佔1%個案。NGS 可將類似的多個突變的基因辨認出來,給醫生提供多一個更廣泛及綜合的病人腫瘤基因 分子檔案,屬哪種突變。

液態活檢測鼻咽癌

去年,盧教授公布與科研究團隊的「血漿 DNA」鼻咽癌篩查研究成果。他解釋因鼻咽癌細胞,有一種叫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的 DNA,而癌細胞就會將這個 EB 病毒的DNA 釋 放在血液內,故他們抽病人的血液,將血細胞及血漿分開,檢視及提取血漿的 DNA 再作分析, 而這檢測便是他於1999年特別是針對鼻咽癌而建立出來。「我們彼來發現在鼻咽癌所設立的準則,可應用於多種癌症測試。雖然處理程序大同小異,但不同癌症所需要的血液容量,如 何分析,便有很多方式。而當不同的癌細胞的 DNA 都會放入血漿內,最大差別是多或是少, 而通常愈後期數,DNA 的含量便會愈多。」

「現在公營醫院,一般 DNA 的 PCR 測試是以將其放大一個基因,再排序 (Gene sequencing), 至於 NGS 在醫管局轄下仍屬較新科技,希望將來開設兒童醫院所做的唐氏綜合症無創性產前診斷(NIPT),能提供 NGS 服務。我現在也是協助兒童醫院訓練一個團隊去準備這些測試 工作。」但無論何種檢測,盧煜明認為市民教育對基因檢測的認識、醫生的訓練是非常重要。「如是私人市場,就以 NIPT 有小量的公司在香港作檢測,不過有很多人選擇寄去美國做測試。但如何解讀、分析、跟進是重要的。像我們學生做病理學,臨牀醫生同事有問題可隨時致電問學系的同事,但寄外國是否有人作支援, 便要多加注意。而我認為香港確是很需要在基 因檢測上多加發展,因為香港很少醫生懂得解讀這些原始數據,但如果你將原始數據消化後, 變成報告,不同醫生看到不同位置。如只參考 結論當然容易去解釋,但再深入去看得出該結論,就確需要特別訓練。香港部分的專科學院, 像兒科專科學院現已有些特別課程,去訓練其 Trainee去認識Genetics and genomics。我相信再過數年,就會多些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會去做這類工作。」

(左)盧教授認為建立生物樣本 庫(Biobank)對科研很重要。 現在中文大學醫學院正籌劃及建立一個生物樣本庫,而這次 鼻咽癌篩查得出的樣本,已經 被收納到一個特別的樣本庫。 (右)盧煜明指,液態檢測不限血液,尿液也可,但由於血液分 離的血漿(黃色部分)屬較上游 的位置,這就像瀑布一樣,較接 近源頭,檢測的應用性較廣。
(左)盧教授認為建立生物樣本 庫(Biobank)對科研很重要。 現在中文大學醫學院正籌劃及建立一個生物樣本庫,而這次 鼻咽癌篩查得出的樣本,已經 被收納到一個特別的樣本庫。
(右)盧煜明指,液態檢測不限血液,尿液也可,但由於血液分 離的血漿(黃色部分)屬較上游 的位置,這就像瀑布一樣,較接 近源頭,檢測的應用性較廣。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