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 最新科技前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德國工業4.0】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 最新科技前瞻

IFA 2017
- LG -

9月時,到訪了「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 Internationale Funkausstellung Berlin),在一共廿六個展覽館這個全球最重要的電子消費品展覽會逛了一圈後,讓我發現了這個令人難堪的現實:一個地方如果追求「貼地」,不從過去歷史學習,仔細分析未來發展走向,思考怎樣才是幸福,是不會有重要的發明,而在這個世代,重要的、具有前瞻性的發明能令一個地方在激烈的全球化時代生存下去,難怪香港在《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整體排名雖然第一,但在數碼競爭力(Digital Competitiveness)僅排第七(頭三位為新加坡、瑞典及英國),生活成本(如:租金、油價)更是高企,僅高於榜尾的委內瑞拉。而在全球六十三個經濟體的競爭力。其中,香港在「經濟表現」細項僅排十一,要靠其他細項拉勻。

隨着香港工業生產北移,2015年,特區政府按當時情況,將香港經濟發展列為四大支柱: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和旅遊業,由於特區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一直以支援大陸經濟發展為主,加上傾斜本地商家利益,雖然2016年政府提出六大產業,包括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然而這些產業都需要源源不絕的創新思維,但一向以來本地政局由既有利益者把持,這些團體只懂沉醉於過去的成功光環,根本難以看通全球化網絡時代的市場走向;同時政治上向「一國」轉向,法制不斷受到衝擊,香港的國際優勢和人才不斷流失,究竟本地的創新產業將會何去何從?

當日瀏覽有關IFA的華文報道,都只聚焦於新產品發布的規格,卻鮮有提及關於科技於人類未來生活影響的大趨勢──而這正是IFA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電子消費品展覽會,和讓德國這個小國家能成為全球工業大國的關鍵。

IFA 2017 - LG -

人性化工業生產

第一屆的IFA在1924年舉行,是德國最早的工業展覽會之一,參展商都是國內的無線電和微波放射產品生產商。以當時民用工業來說,德國的無線電和微波放射產品可說執世界之牛耳,雖然經過納粹統治的黑暗歲月,但二戰後東西德分治,以中小企為經濟命脈的西德瞬間恢復元氣,1950年,IFA由一年一度改為兩年一度,展覽的都是當時最頂尖的電子科技產品,由於德國文化向來着重理性分析和重視理論研究的傳統,每次IFA都會有關於從產品發明整合出未來潮流趨勢的主題,此令IFA比其他國家以展銷為主的同類展覽有更重要的地位。2005年眼看網絡時代成熟,IFA回復到每年一度舉行,雖然在華文媒體報道比每年的蘋果或三星新品發布來得少,但對世界未來科技卻更重要。

最早為網絡時代訂定一套新的工業生產概念的,不是資本家話事的美國,也不是官商主導的世界加工工廠中國,因為二者重視的只有生產值而為此不惜抹殺人性和工人的創造性。但對德國來說,作為多元共生的歐盟之一的成員國,本身的聯邦政府又實行多黨制,令德國人相信求同存異和集思廣益;而歷史上日耳曼各邦國對文史哲等人文精神和機械科技發明並重,讓他們的工業界更重視前期研究分析、講究機械工藝的智慧式生產,而中小企把持的經濟面貌,加上這上分佈於各城鎮的中小企大多為世代經營的家族生意,工人又多為城鎮居民,企業即家庭,令這些中小企不會只追求利潤而忽視工人生活質素……等等,令德國向來有重質不重量的傳統,亦是德國工業能在精品市場佔優的原因。

1930年,愛因斯坦以科學家身份為IFA主持開幕典禮可見展覽會的前瞻性,及以學術研究為工業生產後盾的德國工業傳統。
1930年,愛因斯坦以科學家身份為IFA主持開幕典禮可見展覽會的前瞻性,及以學術研究為工業生產後盾的德國工業傳統。
1979年,當進入電腦世紀之初,Videotext這種以簡單圖像和文字溝通的文本,成為當年展品探討的主題。
1979年,當進入電腦世紀之初,Videotext這種以簡單圖像和文字溝通的文本,成為當年展品探討的主題。

在全球各國瘋狂鼓勵消費主義以製造市場爭取國家生存空間,廿一世紀產品周期愈來愈短,但在後資本主義的語境下,過去福特主義那種非人性化的流水作業生產方式早已為人詬病。當網絡時代來臨,市場對科技產品有着黑洞般的胃口,由中間偏左重視社會福祉的德國政府在2011年提出了「工業4.0」高科技計劃,並在2013年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項目,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用來提升製造業的電腦化、數位化和智能化。之後,德國機械及製造商協會(VDMA)等設立了「工業4.0平台」;德國電氣電子及信息技術協會發布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據維基百科資料,所謂的4.0目標與以前不同,並不是單單創造新的工業技術,而是着重在將現有的工業相關的技術、銷售與產品體驗統合起來,是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和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並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以及商業夥伴,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其技術基礎是智慧整合感控系統及物聯網。這個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的計劃,指出整個4.0概念焦點在於「工業如何適應智慧網絡下的未來生活」。

智能家居,如果細心留意,從IFA可以看到針對現代社會人口結構改變的電子智能產品是未來一大市場,然而是否將家電連線就是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如果細心留意,從IFA可以看到針對現代社會人口結構改變的電子智能產品是未來一大市場,然而是否將家電連線就是智能家居?

德國這一取向,當中更重視的,是無論在生產和開發產品上,如何利用科技令生活更幸福──從來幸福都是千百年來哲學家研究的母題,雖然生活在節奏愈來愈快的世界,小確幸差不多成為這世代唯一想像得到的幸福,但亦有智者能比大部分人比別人走得前看得通,在科技、人性和幸福找到一種共生關係──因為假如從表面解讀「工業4.0」,像「中國製造2025」和美國Service 4.0,企劃讀起來由頭到尾就是再一次說明官商勾結的決心,報告書提到的提升效率效能,以科技取代人手,老闆荷包脹了當然幸福,政府增加了利得稅也很幸福,但被裁員的人真會感到幸福?

這都因為這些國家都只從表面解讀,認為計劃不過是將現有系統視作硬件整合,而忽視了提出「工業4.0」是因為看到高速發展下導致網絡時代的非人性化,因此在整合硬件配套時,必須先解決現時過去百多二百年持續發展對人和自然的傷害,同時思考怎樣整合個人處於現實與虛擬世界之間產生的問題:舉個例子,無論你願意好,不願意也好,很少人會敢於逆大氣候而行,讓自己生活適時「離線」,我們像誤墮蜘蛛網的盲頭烏蠅,只能眼看自己的生活因為時刻「在線」而切割得支離破碎。

在今年IFA,來自世界各國參展商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買家、媒體和消費者將柏林展覽中心26個會館擠得水洩不通。自從進入網絡時代,「智能家居」(Smart Home)一直是大熱母題,但究竟怎樣才稱得上「智能」?就是「智能家居」跟Google Assistant或Amazon Alexa聯網?聯網就讓生活更輕鬆,還是讓生活更難離線?──這些問題都是我在行經亞洲生產商攤位時,看到那些向別人成功產品「致敬」的「新產品」,或在沒有任何理念下卻因是時候發新品,只好巧立名目,改個易記新名稱再落多兩錢肉緊鬥靚分新聞稿讓記者照抄,就可以蒙混過關直至下次發布周期──如果只看這類「新產品」,你會成為明白為什麼有些政府把互聯網、社交媒體、討論區或外國網站視作洪水猛獸,因為科技的確令幸福愈來愈遠。

由於年輕人市場是電子消費品一大市場,從今年IFA針對年輕市場的展攤上,看到以時尚、生活態度和動感為主的銷售策略。
由於年輕人市場是電子消費品一大市場,從今年IFA針對年輕市場的展攤上,看到以時尚、生活態度和動感為主的銷售策略。

幸好還有好些具前瞻性的新設計新研發,說起來這現狀也頗有趣,這些產品都是一些歐洲中高檔品牌,可能因為在這些市場消費者對人、科技與自然、普世價值、幸福……等形而上問題較易掌握,因而產品的新意,來自對解決眼前現實世界面對的問題,簡單如解決在消費之餘不會增加損害大自然,或如何解決現代小家庭結構因為衣料質地不同要分類洗而影響到日常穿衣的自由度,又或更高層次地,以新科技提高生活質素,從對科技和人關係的思考,設計出能省卻繁重煮食程序的智能家電,如同一時候烹煮數種不同食材,爐具會自按各種食材最佳味道口感標準,同一時間施以不同溫度以所需的手法烹煮,這種將繁重無趣的程序省去,讓煮食的人可以把心思放在菜式創作上,這就達至幸福──這種真正稱得上「智能」稱號的產品的確已經研發成功,最快會在明年先在歐洲市場推出。

毫無懸念地,這劃時代的產品是德國產品,而且從生產模式到材料和產品壽命都帶有人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