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絃清思】 彈琴不用「禁指」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古琴

【七絃清思】 彈琴不用「禁指」

1

清代《與古齋琴譜》詳細描繪了彈琴坐姿和指法。撫琴時右手彈撥,左手按絃,兩手皆不用小指,稱為「禁指」。

左手按音的常用裝飾取音手法為「吟」、「猱」、「綽」、「注」; 此外可以有許多變化用法。 右手四指各有向外和向兩個方向彈撥琴絃,即「擘」、「托」、「抹」、「挑」、「勾」、「剔」「打」、「摘」八法。

79_052-091_bs-82

一千年前的樂譜

翻開一部古琴譜,往往不止見到曲譜,更有編者於律、調、論、斲等各方面的心得論述,方便後來者依法深造。

現今傳世的琴譜計有一百多部,合共至少三千首琴曲,不計重複的有六百多首。唐代的《碣石調.幽蘭》文字譜是現存最早的古琴譜,現收藏於日本。這份譜用文字描述琴曲的指法,單是開首的幾個音已用上過百個字來叙述。晚唐出現了「減字譜」,如果說文字譜像個說明書,減字譜則是一份撮要,簡省了大量文字。

每個譜字大致分上、下兩部,上半部指示左手按絃方法與徽位,下半部則指示右手彈撥方法與絃數;譜字之間亦常有小字,標示右手彈奏實音之後左手的虛音動作,或指示停頓等。

明、清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大量琴譜得到刊刻流傳,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是明代朱權所編的《神奇秘譜》。

傳統琴譜主要是提示指法,不注重標識旋律、節奏、速度、強弱。樂譜並不能展現音樂中的全部細節,例如節拍、虛實處理等,技法要領由老師口傳心授。二十世紀中期至今,出現了簡譜或五線譜與減字譜對照的形式,但都只作為輔助作用,減字譜依然是彈琴「主角」,許多要領仍要靠老師傳授。

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出自明朝, 此圖為1956年翻印版面。
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出自明朝, 此圖為1956年翻印版面。

天地. 絃間

古琴七條絃,名稱從外到內依次分別稱作宮、商、角、徵、羽、文、武。在減字譜上又簡稱為一絃、二絃……七絃。一絃最粗,發
音最低;七絃為最高音。

在琴面外側,緊傍一絃,鑲嵌有十三個圓形標誌,稱作徽,一般由螺鈿或金銀玉石等材製成。十三個徽位是琴的泛音位。古琴上的泛音被譽為「天音」,與散音和按音分別象徵天、地、人。

 「翻譯」減字譜

流傳甚廣的琴曲《平沙落雁》,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胸懷。記者邀請鍾兆燊對《平沙落雁》(蕉庵琴譜本)開頭第一句翻譯如下:

[泛起]泛音。[大七托七]左大拇指對第七徽碰七絃,右大拇指向外托七絃。[中七勾二]左手中指對着第七徽碰絃,右中指向內勾二絃。[大七擘七] 左大拇指對第七徽碰絃,右大拇指向內擘七絃。[撮中七二大七五] 雙音,左中指和大拇指對第七徽碰絃,右中指向內勾二絃,右食指向外挑五絃。[食七挑四、三,勾二、三、四、五] 左食指對七徽依右手序碰各絃,右食指逐一向外挑四、三絃、中指逐一向內勾二、三、四、五絃。[抹挑六]左食指對七徽碰絃,右食指向內外抹挑六絃。

蔡德允《愔愔室琴譜》 手抄《平沙落雁》減字譜
蔡德允《愔愔室琴譜》手抄《平沙落雁》減字譜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古琴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