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效應】由搶廁紙說到反送中:事件愈重要,證據愈模糊,流言傳播愈迅速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公民抗疫

【流言效應】由搶廁紙說到反送中:事件愈重要,證據愈模糊,流言傳播愈迅速

rumor-05-cover-web

流言如何創造事實?本來你只是半信半疑,但是朋友傳來相片,超市出現排隊人龍,手推車都是一卷卷廁紙。你心想,放工還是去買兩條廁紙,有備無患。去到超市,你發現不止廁紙,就連杯麵、麵包,甚至紅白酒的貨架,都空空如也。手機彈出即時新聞,原來你並不孤單,全港各區都在搶購。那一刻,你心慌了,下一秒,你發現自己開始往手推車上堆貨。

每個人都比平日買得多,貨品自然供不應求。
每個人都比平日買得多,貨品自然供不應求。

流言如何變成「事實」?

新型冠狀病毒(前稱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到處引起日用品搶購潮,歐美亞,無一倖免。日本知名傳播學者松田美佐去年七月出版《流言效應》一書,整理各種流言研究理論之餘,也探討九十年代中期過後,各種媒介如電話、短訊、電郵、網絡、社交媒體與流言的關係,提出「媒介即訊息(medium is the message)」。

rumor-06

「流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法國社會學家Jean-Noël Kapferer如是說。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之後,人們開始擔心通貨膨脹以及物資不足,結果日本當時也曾發生「搶廁紙騷動」。流言最先出現在奈良市,然後傳至整個關西地區。一星期內,當地廁紙價格急升近三倍,被搶購物品擴至洗衣精、砂糖、小麥粉和鹽。一星期後,流言在關西地區總算平息,可是由於相關報道遍及全國,流言蔓延至整個日本,事件要一個月才能平息。

一個流言,如果事後證不是「事實」,就是流言;如果是「事實」,則變成口耳相傳。松田美佐在書中寫道,人們不一定完全相信流言,甚至認為消息不一定正確,但預防萬一還是會轉發出去。本來僅限於熟人之間傳播的訊息,其後在現實生活得到「驗證」,再加上媒體報道,流言「自我實現」,最後反而成了事實。

松田美佐認為,新聞和流言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有時媒體錯把流言當成事實報道,有時其實只是報道了流言散播這種現象。此外,還有一種流言,是以「媒體不報道反證這肯定是真的」的前提而得到廣泛流傳。

構成流言強度的兩大元素

美國心理學家 Gordon Willard Allport Leo Postman曾提出一條流言的公式:流言的強度或散播度,由兩個元素相乘而產生:一、事件對當事人造成的影響有多重要;二、證據模棱兩可的程度。兩者相乘,就構成了流言的強度,換言之,重要程度或證據模糊程度二者之中,其中一個歸零的話,流言就無法成立。

面對災難或戰爭,流言往往散播得非常快,因為我們要面對生死悠關的大事之餘,同時無法好好掌握確實的資訊。

流言自我實現之後,就成為事實。
流言自我實現之後,就成為事實。

武漢肺炎是一種新型病毒,大眾對病毒幾乎毫無認識,而病毒又足以致命,可謂「絕佳」的流言溫牀。現在所知,新型冠狀病毒最早在武漢爆發,但是源頭是否來自武漢,因坊間存在各種說法,變成莫衷一是,部分討論甚至不是討論而是結論,形成各種流言。世界各國正忙於抗疫,一下子未有足夠實證的科學研究,相關流言難以遏止。

面對流言,官方訊息透明至為重要。書中引用2011年福島核電廠事故為例,日本政府的處理方法事後惹來猛烈批評,其中一個原因,是官員因為擔心引起民眾恐慌,未有公開「緊急環境輻射劑量預估系統」的數字。松田美佐表示,大部分「災害期間人類行為研究」的結果顯示,恐慌只會於極少數情況下發生,她認為政府更應該留意做決定時是否犯上了「正常化偏誤」,即低估眼前風險,以為那只是正常範圍內出現的事情的延續,耽誤了及時應對的最佳時機,最終陷入更大的危機。

是次新型冠狀病毒在歐美爆發得如此嚴重,某程度上也是因為病毒傳播的資訊不夠透明,加上部分國家的政府犯上「正常化偏誤」所致。

正視流言   那可以是一種抗議

除了天災,人禍也是流言的催化劑。日本社會學家清水幾太郎認為,因為政府禁制言論,輿論無法有效出台,才會以流言形式流傳出來。因為一個人無法明確說出「我要求A」,結果言論變成「發生過B」。

清水幾太郎認為,流言也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他說過:「如果參與政治的人或管制社會的人,想要防範流言產生,首先他必須取得民眾的信任。如果已經有流言傳出,那就應該視之為一個潛在輿論。」

民意調查顯示,一半受訪市民認為831當晚有人在太子站喪生。民意調查顯示,一半受訪市民認為831當晚有人在太子站喪生。

除了疫情,反送中運動期間,也出現過不少無法證實的說法,「8.31事件」距今差不多七個月,港鐵一直沒有交出當晚的閉路電視片段,直到市民入稟法院,法官才頒令港鐵需要交出片段。「香港民意研究所」與「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中心」分別就「831事件」訪問市民,兩個調查都顯示,有一半市民認為太子站內有人喪生。

因為未有獨立調查,831事件的真相懸而未決,到底是流言還是事實,仍然有待定案。然而,流言存在本身,亦足以引起所有人關注。早於1937年,清水幾太郎就在《流言蜚語》一書的序中寫道:「流言本身也包含對於政治和社會的抗議。」一個社會出現的流言愈多,代表政府管治的問題愈大。

《流言效應:沒有謠言、八卦、小道消息,我們不會有朋友、人脈,甚至活不下去。》

作者: 松田美佐
譯者: 林以庭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2019/07/03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公民抗疫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