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說】蝙蝠非疫症始作俑者 人類才是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公民抗疫

【非人說】蝙蝠非疫症始作俑者 人類才是

04.02.2020
網絡圖片
bat

十七年前,相似的一個歲晚,廣東出現首宗不明原因嚴重肺炎個案,後因政府通報不足,演化成世紀疫症,全球共八千一百多人遭受感染,七百多人死亡,這就是許多人至今不忘懷的沙士之疫。

武漢肺炎
武漢肺炎

多年後,不少學者致力研究沙士病源,先是在廣東野味市場的果子狸身上發現與沙士基因相似的冠狀病毒,後於中華菊頭蝠中發現大量與沙士相關的冠狀病毒,估計病源為菊頭蝠傳至果子狸,再經果子狸間接傳人。

初期學界對此說法仍有保留,直到五年前,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家石正麗與團隊於內地各個洞穴收集不同的蝙蝠樣本,最後於雲南偏遠地區洞穴發現與沙士極為相似的病毒樣本。而當中採集的樣本雖然沒有單一病毒株為沙士,但當所有株群基因加起來卻可集齊出沙士版本的基因組件。這項研究最後成為了蝙蝠乃沙士毒源的最有力證據。

十多年後,新型冠狀病毒再捲全世,疫區剛好就在武漢傳開。有專家相信新型的冠狀病毒亦由菊頭蝠傳出。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亦認為,中華菊頭蝠就是類沙士病毒的宿主,但目前未確定蝙蝠沙士冠狀病毒的致病性。

一切看似都由小小蝙蝠而起。

kisspng-bats-that-eat-fruit-grey-headed-flying-fox-black-f-mosquito-borne-disease-5b1a74c28a4170-3319912415284604825663
(網絡圖片)

蝙蝠無辜 從藥源到病源

但其實牠們多麼無辜,由自古以來,古代中國素有吃蝠文化,古人以此為藥,相信蝙蝠可治久咳、瘧疾、淋病、眼疾、皮膚病、婦女病與耳疾。而中國醫藥中,蝙蝠被稱為服翼、天鼠、伏翼、飛鼠、蟙蟔、仙鼠、夜燕,於明代《本草綱目·禽之二·伏翼》中,李時珍便道:「(蝙蝠)治久咳上氣,久瘧瘰癧,金瘡內漏,小兒病驚風。」而《神農本草經·下卷·蟲獸部中品》中亦提到:「伏翼味鹹平。主治目暝,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一名蝙蝠。生太山川谷。」

26ed97bc7331494984d2f4b91965e269
圖為蝙蝠與古錢構成紋圖,畫中蝙蝠前面擺有古錢,因「蝠」與「福」同音,「前」又與「錢」諧音,而孔寓眼,意即眼前。(網絡圖片)

雷斅的《雷公炮炙論》更詳細提到古時以蝙蝠作藥的方法:「凡使(蝙蝠)要重一斤者方采之,每修事,先拭去肉上毛,去爪腸,即留翅並肉腳及嘴,然後用酒浸一宿,漉出,取黃精自然汁塗之,炙令干,方用。每修事重一斤一個,用黃精自然汁五兩為度。」時至今日,中醫仍有使用蝙蝠類動物糞便作為藥物,名作「夜明砂」,「夜明砂」有清肝熱、散瘀血之效,亦用於治療夜盲症。廣東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認為「夜明砂」製作過程經一百多攝氏度高溫煮炒,故病毒於過程中被消滅,因而不會對人造成危害。

除了會以蝙蝠為藥,蝙蝠肉亦被古人視為食材,著名文學家蘇軾曾於詩中提到:「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可見中國人吃野味的文化悠久。

於宗教上,古代道教亦曾傳說百歲的蝙蝠身紅如血,千歲的蝙蝠身白如雪。如將白蝙蝠陰乾研磨成粉服用,就可得道成仙或延年益壽,道教的「八仙」中張果老象徵長壽,便是以白蝙蝠內外丹兼修得道。

然而,事實上蝙蝠雖然屬於小型哺乳類動物中長壽的代表,但其實牠們再長命也只有三、四十年的壽命。傳說中的白色蝙蝠倒是真實存在,名為洪都拉斯白蝙蝠,全身雪白,生於中美洲地方。

56c639fed48e429db50f7cecca2d9b5f
兩個孩童將蝙蝠放入罐中,題為「納福迎祥」,即享福、受福。(網絡圖片)

文學中的蝙蝠

魯迅於《准風月談》中寫蝙蝠,說其「在中國的名譽卻還算好的。這也並非因為他吞食蚊虻,於人們有益,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和「福」字同音。以這麼一副尊容而能寫入畫圖,實在就靠着名字起得好。還有,是中國人本來願意自己能飛的,也設想過別的東西都能飛。道士要羽化,皇帝想飛升,有情的願作比翼鳥兒,受苦的恨不得插翅飛去……」中國人好意頭,想像力豐富,於是於中國文化中,蝙蝠被視為吉祥之兆,人們稱五隻蝙蝠為「五福」,紅色蝙蝠為「洪福」,白色蝙蝠為「仙鼠」,蝙蝠與鹿同在乃「福祿」,與桂花同在則為「富貴」,與壽星、壽桃一同出現則寄寓「福壽」。明清時期,不少建築裝潢、陶瓷雕塑、古畫刺繡上均有蝙蝠的身影,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恭王府當時更用了9999隻蝙蝠樣式作為裝飾。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可是,於西方的意象中,人們對蝙蝠大多反感,伊索寓言其中一篇提到鳥獸開會,小小蝙蝠想到獸類去,卻因翅膀而被獸類拒絕,後來到鳥類中去又因其四足不被鳥類接納,蝙蝠左右不得,亦因而變得毫無立場。現實中蝙蝠為哺乳類動物中唯一飛行者。傳說蝙蝠久居黑穴,於是視力不良,僅能聽力辦別物件,不盡正確,因大蝙蝠亞目的蝙蝠大多視力良好,能以視覺辦別物體,只有小蝙蝠亞目的成員因視力退化,才以聲音辨別物件,而小蝙蝠亞目的蝙蝠臉上亦因而有較多褶皺與複雜的大耳朵。

蝙蝠棲息於森林洞穴中,時而百萬成羣,蝙蝠主要以果實為主食,七成蝙蝠同時會捕食昆蟲,小部分蝙蝠吃肉與魚,亦有蝙蝠吸蜜維生,為植物傳粉。古人因蝙蝠吃蚊蟲,亦引申出君子掃蕩奸邪的典故,如蒲松齡於《驅蚊歌》中便頌揚蝙蝠:「安得蝙蝠滿天生,一除毒族安羣民。」因而民間鍾馗捉鬼的畫像中亦常見鍾旭身邊有蝙蝠引路。

e6-85-a7-e6-9d-be-e7-a6-aa-e4-bd-9b-e5-bd-a9-e7-b9-aa-e8-97-9d-e5-bb-8a-e9-8d-be-e9-a6-97-e6-80-92-e7-9b-ae-e5-9c-93-e7-9d-9c
鍾旭的福在眼前畫像,可見蝙蝠於國畫中皆畫成紅色,意為「洪福」。(網絡圖片)

網傳美女手撕蝙蝠是真的嗎?

時至今日,食用蝙蝠的文化漸漸減退,受西方文化影響,蝙蝠予人的印象亦大大不同,近月網絡流傳的「武漢福壽湯」,見美女手撕蝙蝠湯令不少人大感震驚,然而後被證實該食物實為帛琉蝙蝠湯,當地人其做法取整隻蝙蝠,與椰奶和不同香料烹煮。泰國亦有人會把炭燒蝙蝠肉,再切碎放進菜式之中。

當避開人性化想像,蝙蝠其實只是晝伏夜出,避居洞穴,從不會主動侵襲人類的野生動物。中華菊頭蝠更是生性害羞膽小,見人就逃。香港目前亦約五萬隻蝙蝠聚居,多於蓮麻坑鉛礦洞、蓮花山鎢礦洞或新界古舊建築的瓦頂。據報道,香港境內共有二十二多種蝙蝠,無一吸血,中華菊頭蝠為香港常見的蝙蝠之一,估計總數達數萬隻,主要分佈於西貢與大欖等郊野公園,成年的菊頭蝠身長約四點五厘米,夜間覓食,主要捕食蚊子、蒼蠅與甲蟲,對維持本地生態平衡十分重要,行山或到郊野公園接觸到蝙蝠的機會極微,更毋須驚慌。反倒是小小蝙蝠樣貌雖然嚇人,但晝伏夜出,避人而生,無心殺人。蝙蝠成為萬毒宿主,本來與人無尤,因人的好鮮慾念,最終竟成為間接的無形殺手。

近月網絡流傳的「武漢福壽湯」,見美女手撕蝙蝠湯令不少人大感震驚。
近月網絡流傳的「武漢福壽湯」,見美女手撕蝙蝠湯令不少人大感震驚。
網絡圖片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公民抗疫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