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區】錦田有個紅磗屋 造夢者更新雜貨舖古老形象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落區

【落區】錦田有個紅磗屋 造夢者更新雜貨舖古老形象

紅磗屋內部,有食肆亦有雜貨舖。

大型商場滿足不到地區街坊的需求,資源錯配,令社區失去凝聚力。空置的地標建築租予小店經營,也是一條出路。

元朗錦田由蠟燭廠改建而成的紅磚屋跳蚤市場,紮根錦田十二年,成為錦田的地標建築之一。該地聚滿多家特色商店,賣的正是林林總總的家居雜貨。由當日的廢墟發展成今日的紅磚屋,累積的有厚重的人情。每逢周末,厚重磚牆內,小店吸引外來的人,各取所需,儼如一個小社區。紅磗屋在社區的成功,當中連結到一班年輕人繼承老店的故事,令一直以來印象「老餅」的雜貨舖,都更新為文青設計品的集結區。

紅磗屋內部,有食肆亦有雜貨舖。
紅磗屋內部,有食肆亦有雜貨舖。

市集先行者

步出錦上路站,舉頭望盡是草木與矮房,曠野一片。沿著石屎路走,拐至一隱密處,便能在樹影間瞥見斑駁的紅牆。

只在周末開放的紅磚屋,在假日總遊人如鰂,為家居添置新物。紅磚屋內異國氣氛滿溢,紅磚屋的經營者笙哥稱,十二年來環境沒有多變,宛若凝結昔日時光。

早在1996年,市集仍未如當下風行,笙哥已在錦繡花園外經營露天市集,「那時很簡單,普通簡約的間隔便成了(市集)。」跳蚤市場猶如都市的後花園,將舊物故事延綿流轉,彷彿物件亦負載靈魂與生命。歐洲不少城市亦有著名的市集,早已成為著名地標。香港亦有如天光墟的墟市,但依舊以流動方式營運,售賣的亦以二手物品為主。笙哥亦算是市集的先行者,連結街坊,讓社區生活有更自主多樣的選擇。

奈何新界連連收地,露天市集店主不得不成了「遊牧民族」,四處覓地開店。直至2004年,業主收回曾租予蠟燭廠多年的紅磚屋。笙哥憶述,既然有自己的地方,與其四處奔走搬遷,何不紮根這裡,讓店主可以固定開店?「那羣店主已做了很多年。霎時間不能繼續經營,他們的貨不知能如何處理,店主亦會失去寄托。」因此,他便萌起「紅磚屋」市集的概念,重新裝修荒廢的舊工廠,並命名為「紅磚屋」,讓建築特色成為地標。笙哥稱,檔主們亦很贊成,促成了如今「紅磚屋」的模樣。至今仍有八成商戶由露天市集遷移至此,眨眼間經營了十二載。

對於笙哥來說,市集只要不騷擾街坊,不但可以帶旺該區,亦可以滿足當地居民。
對於笙哥來說,市集只要不騷擾街坊,不但可以帶旺該區,亦可以滿足當地居民。

小店文化 社區雙贏

十二年間紅磚屋內的商店也沒有多少變化,只於周末開放,讓租金也維持在可負擔的水平。生哥對紅磚屋的商店門檻亦有所堅持:不接受連鎖的大型商店,而且小店亦需具備特色,才能讓紅磚屋保持質量。

作為業主,笙哥時常穿梭紅磚屋內巡視。穿上白衣的他,頸上掛上一條毛巾,低調如行人。經營多年,也不無難關。好像毗鄰民居,必然面對部分居民的不滿,至今仍有零星的投訴。但笙哥認為,只要盡量平衡,不為社區造成滋擾,帶旺社區也並無弊處,更能為社區提供豐富多元的商品。現時紅磚屋附近亦剛落成另一商業街,由元朗吉慶圍的鄉紳投資;還有錦上路站外的大型市集,可見區內實在需要更多的購物選擇。

笙哥坦言,不認為附近新增的商業街是競爭對手;相反,更多的特色地標能互惠互利,「遊人駕車進來也能多逛逛不同處,增加他們進來的意欲。」同為原居民的他,從未想過將「紅磚屋」售予發展商,也未曾想過開發成更高級的商業區。「紅磚屋」依舊維持原貌,以社區為據,保持生活的斑駁記憶。

問到他何以堅持多年,一切皆出於累積多年的社區情誼。「這裡的特色就是人情味。村落都比較重視人情味,無論是檔主或顧客,大家都成了朋友。現時不少顧客更是由錦繡花園時期便幫襯的熟客。因此紅磚屋的最大特色便是以人為本。」隨他逛一圈,皆見不少檔主與客人向他打招呼。他稱,檔主多是退休人士,開店為興趣,因此他亦繼續經營,讓他們有所寄托。

每逢周末開舖,Mel說可以一邊做正職,一邊實現夢想。
每逢周末開舖,Mel說可以一邊做正職,一邊實現夢想。

年輕人承繼老店

笙哥透露,現時不多新的商店主動前來經營。若檔主結束經營,那原來的社區商店便無法承繼?好像「一屋雜貨」便是接手經營,延續社區傳統。「一屋雜貨」由Mel 與丈夫及表姐經營,三人皆有正職,「紅磚屋」只於周末開放,讓他們能在正職以外追尋理想。Mel與丈夫亦是上手雜貨店的熟客。

雜貨予人感覺陳舊或雜亂無章,「一屋雜貨」便打破如此印象,更新老店。任職設計師的Mel,與丈夫皆喜愛設計產品,家裡積滿二人所購入的各種特色產品。她笑言,現時將家居佈置的心力全放在店裏。「當然,經營商店有更多的理念,我們亦希望將店鋪提升。例如賣一些本地設計師的產品,即便我們繼承上手的雜貨店,但不想只跟隨其做法。」熱愛設計的Mel也關注本地設計,因此藉著經營雜貨店,也能支持本地設計品牌,售賣一些特色產品,好像鐵皮盒小玩具、結合護手霜的蠟燭等。注入本地設計元素,讓「一屋雜貨」在生活家品中更講求理念。

「一屋雜貨」為顧客提供設計師不同的產品,Mel考慮未來將貨品放在網絡。
「一屋雜貨」為顧客提供設計師不同的產品,Mel考慮未來將貨品放在網絡。

創業雜貨店 迎合社區所需

年輕人創業,成本不如以往高昂,但更強調的是箇中獨特的想法與經營模式,才能連結特殊的客群(niche market)。「一屋雜貨」亦然,他們銳意打造成特色品牌(branding ),擴展對家品的刻板想像。「外面的連鎖店所售賣的貨品大多一式一樣,容易撞款。但在我們所買的貨品全都是外面未必找到,或只有一至兩件,因此更能讓自己的家充滿個人風格。」

他們亦為自家商店設計標記,並找來本地的「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打造招牌,全店皆善用本地設計風格。他們笑言,經營雜貨店從未想過「賺大錢」未來發展亦想過網上營運,「但畢竟我們的貨量太多,而且每件貨品只有一至兩件,因此亦十分困難。」雜貨店不再與老套古板畫上等號,即便是社區老店,也能翻新成年輕的創意設計,成為家居的新方向。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落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