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竹藤編工藝面臨青黃不接 Breakthrough Art Studio主理人立志復興消失技藝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夏日風物誌

香港竹藤編工藝面臨青黃不接 Breakthrough Art Studio主理人立志復興消失技藝

%e6%b0%b4%e5%8d%b0%e9%80%90%e5%bc%b511

西九藝術公園對出的海旁高樓林立,一片都市風景,但還是讓纖維藝術工藝師黎潤詩(Cecilia)和陳郁(Yuk)想起他們到台灣學藝時,伴隨他們編織的那片海。那年,他們面朝太平洋,舉目所見皆是自然風光。這對情侶就在原住民老師的指導下,潛心編織。初夏的西九,人頭湧湧,遊人在草地上搭起帳篷,肆意吸收陽光。喧鬧不絕,小狗不時跑過,二人仍然坐在草坪上專心編織。

編織時,把竹篾分為經緯,經為直,緯為橫, 縱橫交錯間, 竹扇漸漸成形。經緯線,也是地圖上的座標。七年前,二人創立Breakthrough Art Studio,兩位主理人盼望,他們能交織出自己專屬的座標,航向理想的目的地,在那片土地上,人們終究會知道,香港有工藝師。

為了使成品更吸引,他們會以染色竹條創 作;但是他們其實比較喜歡竹篾的原色。
為了使成品更吸引,他們會以染色竹條創作;但是他們其實比較喜歡竹篾的原色。
製作竹扇時,可運用 平織法,將竹條上下交編。
製作竹扇時,可運用平織法,將竹條上下交編。
之後將扇面剪成圓形
之後將扇面剪成圓形
再用布條包裹邊緣, 竹扇便成形。
再用布條包裹邊緣,
竹扇便成形。

工藝有四時之分,夏日,正好是竹編的季節,Yuk解釋,「竹編時要噴水,竹才會軟化和不易折斷,如果秋冬做,就會比較辛苦,所以要選合適的時間做適當的東西。」

編織,並不僅僅是以各式技法製作成品而已,「形之下者為器,形之上者為道。」Yuk說得擲地有聲。他們認為,竹編的迷人之處,在於深藏於器物背後的文化。竹編工藝源遠流長,甚至能追溯至漢朝—漢朝以前,尚未有椅子,於是古人便以竹製成竹蓆,席地而坐。明清朝時的竹管家具,亦甚為發達。竹編分為大工和細工,前者是家具,後者則是器物。竹編工藝之中,分為好幾個部分,包括種植、處理竹材等。Cecilia和Yuk則是側重在編織之上。故此,他們四出遊歷,到訪台東、老撾等地學藝。

那麼,他們悟出編織之「道」了嗎? Yuk謙厚地說,「我們窮一生都要學習。」

Cecilia(左)和Yuk希望能夠早日赴台灣和師傅再次面對面交流
Cecilia(左)和Yuk希望能夠早日赴台灣和師傅再次面對面交流

回溯香港竹藤業

他們學習竹編的旅程始於二○一七年。他們到台東新社工作假期,翌年又到台灣參加「2018 臺東國際青年文創營暨競賽」,並遇上一位通曉竹藤編織的卑南族師傅。他們在原住民村落中發現卑南族人會用竹來建屋,讓他們嘖嘖稱奇;但更教他們驚訝的是,這位卑南族師傅的師傅居然是香港人。昔日,香港竹藤業發展興盛,由竹、藤、草、麻製成的用品統稱山貨,經營山貨店,可以養活一家。不過,當香港開始進入塑膠的發達時期,竹藤開始被淘汰。在香港從事竹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他們形容,香港的竹編技藝,猶如「消失了的文化」,仍然廣為人知的竹編器物,只剩下竹蒸籠。於是,他們多番從編織前輩口中,探問有關技藝的種種;亦曾多番走訪各區僅餘的山貨店,卻發現貨物只是入口而非香港製造。Yuk表示,「竹藤業是藍領的一行,很多時不會由文字記錄。」Cecilia補充,「所有的編織工藝都是這樣,師傅都不是受過教育的一羣,他們識做,但不會記錄,就算教你,都只是一傳一。」在香港尋找竹藤編師傅確是殊不簡單,但二人不曾放棄,「我們嘗試收集前輩的口述歷史,或者從周邊地方找,看看可不可能盡力復刻,努力做返我們這個moment的獨特器物。」

偶爾,他們會在展覽期間遇上隱世高人,指點他們幾句。然而,這些師傅經歷行業由盛轉衰,他們都認為這一門手藝「搵唔到食」,並不打算重出江湖露兩手。

縱使可惜,但他們亦不氣餒,皆因他們一直把台灣的原住民老師的鼓勵銘記於心。雙方因疫情暫未能碰面,但也不忘於網上聯絡。自相識起,對方一直很鼓勵他們在香港推廣竹藤編,並且傾囊相教。

「不然,以前的輝煌只是一個故事。」

竹之美 推而廣之

在提升自己的技藝之餘,他們都期望能把竹編之美,推展開去。Ceci認為,竹之美在於色澤,其原始的顏色和紋理;而且隨時間變化,竹器會愈來愈深色,宛如樹木的年輪。Yuk形容道:「竹節分明,質感實在」。

愛竹之人對待創作的態度,自是一絲不苟,Yuk說,「曾經有前輩和我說,如果你學了完全沒有融匯貫通、吸收或改良,那你只是摹倣。當你練到基礎足夠,你就試吓,試的過程中,你會成日錯,你以為成功,其實是失敗。當你有勇氣時,就要快點去嘗試,這樣才可能創作到新的東西。」

他們自言,目前正在「探求和嘗試」的路上,除了復刻筲箕、竹籃等實用器物以外,也希望能夠涉足藝術創作。在香港,以竹編創作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並不多見,但Cecilia和Yuk卻有過不少嘗試。他們曾於二○一九年,配合沙頭角慶春約七村十年一度的太平清醮,在蛤塘創作了一個蘑菇竹編藝術裝置。去年,又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創作了一隻以竹編成的高黎貢長臂猿,利用竹編中的「亂紊編」,以亂中有序的技法,編織了一隻栩栩如生的長臂猿 ,更是他們目前創作過最高的藝術品。

巨型竹編長臂猿按真實比例放大兩倍,高三點 五米。
巨型竹編長臂猿按真實比例放大兩倍,高三點
五米。

擁抱不完美的美

學藝,除了是將藝術推而廣之,也是自己的修行。去年,他們遇上常霖法師,與他在《「紡」如人生—常霖法師禪藝展2021》中合作,編織一條長五十米的編織品,串聯多幅法師的攝影作品。作品風格較為隨性,讓二人領悟到,何謂「不完美的美」Yuk形容,Cecilia是比較追求極致,他則是較隨性,他在對方的影響下,決意在編織上追求得更深遠。二人互相影響,Cecilia說,「法師推廣禪修,就是想在編織期間放空,放空就不會想到要控制,織的時候就可以更natural。」

這種不完美的美,現在也成為他們的信念之一,世界所有事物有生老病死,有變化過程,竹藤也有變化,會發霉、炭化,「香港很多朋友喜歡自然,但接受不到自然的變化,所以我們很想分享,這才是自然,春夏秋冬,你不能夠只喜歡春,而不喜歡夏秋冬,如果變化你也懂得欣賞,可以很美。」

四海波花籠的外觀像一片海浪,多用以插花。
四海波花籠的外觀像一片海浪,多用以插花。
陽光灑落在圓缽上,使器物更見典雅。
陽光灑落在圓缽上,使器物更見典雅。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夏日風物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