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7倒數三十年】元朗後花園消失,香港成珠三角「灣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2047倒數三十年】元朗後花園消失,香港成珠三角「灣區」

村長周貴賢在周家祠祖屋出生長大。
祖屋有將近七十年歷史,卻因高鐵無法再居住。
農田種着時蔬,對面是魚塘,一片田園風光。
牆身因受工程的壓力出現裂縫。

水井魚塘變別墅──牛潭尾與壆圍

據2030+,重點發展橫洲、洪水橋及新界東北,在規劃圖上牛潭尾是中間碩果僅存未被規劃的非原居民,但車站開通後,綠色一片的村落難逃被夷平的厄運。根據政府2031年前的鐵路藍圖,北環線將於2018至2023年「上馬」,計劃中包括牛潭尾站。隨高鐵及北環線到來,牛潭尾的風光可能在數年內消失。

走入牛潭尾的周家祠,一大片菜地,一方漁塘,右方停着一架推土機,鐵閘後藏着數間屋,閘前面站着現任牛潭尾村村長周貴賢。周貴賢在祖屋出生,是第五代居民,村現居約二千人,是現存最大的非原居民村。自2010年,千億高鐵工程動工,於牛潭尾建通風樓及鑽挖隧道開始,井水乾涸,村屋裂痕處處,村民飽受困擾,但地產商早已虎視眈眈囤地,等待發展。

don161202olivia-15

資訊封閉 村民自發抗爭

周貴賢帶記者看旁邊的農舍,地台四吋厚,仍然見數道深深的裂痕爆裂;對面七十年的祖屋出現傾斜,牆身許多罅隙,甚至大透光。屋宇署測量師曾來檢測,他們認為若非單層的平房,是極為危險的建築。

村內數十戶人,然而高鐵禍延遠不止居所,還有水井。周貴賢指,當初高鐵環評報告指出,只會影響三百米內水井,牛潭尾一帶不會受影響,但由於工程鑽探井,每日抽超過500噸水流到河內,未經過濾,他曾與環保署測驗水質,鹼性極高,魚塘魚苗恐怕早受影響。地下水源乾涸,周家祠距離工程點1,500米,實地觀察他的一口井,水位已下降兩至三呎。至於魚塘,周貴賢說以前因水壓自然膨脹,水源自然引出,如今要依賴水泵將水引出,「村內有二百多口井,『風水井』在工程前井水如泉湧,現在井水『滴水不流』。」

img_6169

缺水骨牌效應 農地消失

「水土流失之後,不用幾年農田已死,待回復井水,人都死光了!我們如小人國對抗大人國,六年爭持,別人看小我們兩三年便放棄,但我不會放棄,一直跟進到立法會、申訴專員公署、特首辦排期申訴。」

身兼牛潭尾關注組副主席的周貴賢指,政府只透過鄉議局溝通,從沒有向他們直接諮詢,村民一直蒙在鼓裏。「牛潭尾村前村長,高鐵跟鄉事會開了三十幾次會,都沒有跟村民講。村民要從高鐵員工口中打探賠償消息,又要查鄉事會紀錄,才知前村長收了一筆高鐵補償資源。」事實上,高鐵工程受影響的村民多番與港鐵交涉不果,周貴賢亦多次詢問高鐵,得到的回覆是難以得到賠償。

他說居民大部分是租戶,只有三、四十戶擁有土地,許多人寧可上樓,有七八成已遭大地產商收購,二十多年前,亦曾有人游說他出售。「條村遲早賣地起豪宅,二十年前已討論,建西鐵站牛潭尾站在山邊,哪會有農業?當然起樓發展商業,政府根本不想有村存在。」

元朗的後花園消失

沿青山公路、牛潭尾附近的壆圍一樣走不出發展的命運。自2013年錦壆路東開通後,新路上的村民受到倒泥填魚塘及放大石堵路的滋擾,今年年初更發生縱火事件。受影響的村民張先生在該處設蜂蜜場廿多年,他說自從錦壆路東開通了,背後鄉村式發展地帶(即”V Zone”,可建「丁屋」的土地)已蠢蠢欲動發展。數年間錦壆路東一帶陸續有發展商向城規會申請建低密度住宅。至於壆圍後面南生圍,數年來發生倒泥與縱火事件,新鴻基擬建商場,而另一發展商則申請建獨立屋,遭到環休團體與議員強烈反對。

2047年,元朗錦田還有綠油油後花園嗎?

img_6320

中港融合,香港成為珠三角「灣區」

中港矛盾愈來愈尖銳,但官方對於中港融合愈來愈着緊。

1994年,廣東省政府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九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而香港則為該經濟區的主要投資來源。「珠江三角」網狀發展關係,一直未有交通基建貫穿,前特首曾蔭權落實興建。

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大型基礎建設,背後以「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出發,推動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緊密連結。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將於2017年底完成,最快2018年通車,而廣深港高鐵工程最快將於2018年第三季完成。相信貫通珠江三角的基建將於下屆政府通車。

中港基建未落成,中央已發表未來城市羣的預想。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公布的《加快城市羣規劃編製工作的通知》,從2017年開始將會啟動不同地方的城市羣規劃,當中的「珠三角灣區」城市羣規劃,除了珠三角的九個城市外,也把香港及澳門一併納入為整體的規劃,時間表上的近期規劃至2025年,遠期規模則至2030年。

據發改委的說法,這是要在相鄰的城市之間,建立並保持一種合理的協作和分工關係。2016年初,廣東省長朱小丹在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曾經提及將會「開展珠三角城市升級行動,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以配合「一帶一路」和其他相關的規劃工作。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