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C 四十年】黎海寧 四十年後,不一樣的編舞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CCDC 四十年】黎海寧 四十年後,不一樣的編舞

黎海寧是CCDC的創辦人之一,2011年離開駐團編舞一職,但依然經常為舞團客席排舞。
黎海寧是CCDC的創辦人之一,2011年離開駐團編舞一職,但依然經常為舞團客席排舞。
黎海寧是CCDC的創辦人之一,2011年離開駐團編舞一職,但依然經常為舞團客席排舞。

編舞這回事,沒有功多藝熟。跟曹誠淵同為CCDC創辦人的黎海寧,編舞超過四十年了,她還是這樣說:「編舞是一件很吃力的事。」

吃力,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有好念頭,但黎海寧的作品總讓人驚嘆,台灣現代舞大師林懷民甚至稱她為「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其經典作《春之祭》在1992年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首演後,更搬到台灣,由雲門舞集的舞者演繹。

其實八年前,黎海寧已離任CCDC駐團編舞一職。她劈頭一句:「我對CCDC沒什麼感情的。」嚇呆了所有人,但她續道:「我沒事幹便回來黃大仙的中心坐,有時候也會當客席排舞,怎會不捨得?」

離開了,也好像沒離開過。今年4月底,黎海寧將為CCDC四十周年的舞季揭開序幕。除了重現代表作《春之祭》之外,也會重新編排1984年短篇小品舊作《冬之旅》。差不多從年初開始,一周五天八小時全職排舞。沒有靈感的話,午飯時段獨自抽根煙,又再回到排練室。壓力是有的,但她的精神不繃緊,做訪問時,還有講有笑。就這樣,身體日復日地勞動,靜候靈感來臨。

古典音樂 現場演繹

相隔二十五年,黎海寧決定重編《冬之旅》,除了延長舞作,也加入現場音樂,既有鋼琴伴奏,也有男中音演唱。「我本來就喜歡古典音樂,而且真人演唱,會令演出變得不一樣。」

《冬之旅》的創作靈感源自於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同名聲樂套曲,合共二十四部作品,演繹一名孤獨旅人在嚴寒旅途上的心路歷程。原本故事只有一位主角,但黎海寧認為主角內心的孤獨,宜由多位不同的舞者演繹出不同感覺,作品才會豐富。「我不會跟隨已有的叙事方法,只會拿取故事的大方向做創作。」故此,在新編舞下,每一位舞者也是主角。

2019年版本的《冬之旅》主要由舞者創作動作,再由黎海寧作編排。
2019年版本的《冬之旅》主要由舞者創作動作,再由黎海寧作編排。

如是者,舞者對故事的解讀,成為創作的原材料。「以往排舞,我會直接教動作,但現在人老了,不能跳得太激烈,我會叫舞者自己想動作,我再為他們調節。」黎海寧放棄由上而下的排舞風格,得到更多靈感,但花的時間亦變長。「之後現場唱歌的男低中音也會加入排練,我希望他不用瑟縮舞台一角,反而在舞者間穿插,我還未想好畫面,但肯定會是非常刺激。」

《春之祭》作暗喻 挑戰香港觀眾

另一部重演的作品《春之祭》是黎海寧的經典舞碼,她亦直言是CCDC的代表作。「《春之祭》牽涉很多舞者,而且它的演出形式探討編舞、舞者與觀眾的關係,跟我有切身關係,放到社會層面來看,它也反映社會內的權力鬥爭。」

1913年,俄羅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與編舞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創作了《春之祭》,相傳因演出破格,在首演夜引起觀眾騷動。黎海寧還原了這個傳說,在1992年的香港首演夜,將舞台搬上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觀眾席。

回看CCDC的歷史,由學校停車場跳到專業舞台,黎海寧其實一直帶着《春之祭》的反叛精神,挑戰香港觀眾的接受能力。「過了四十年,我覺得香港人比以前更接受現代舞,而舞蹈的風格也變得多樣。」時代改變了,不能說全是CCDC的功勞,但至少如黎海寧所說,累積了一班欣賞現代舞的觀眾,舞者多了發展機會,香港現代舞才能繼續走下去。

《春之祭》於1992年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首演。〈相片由CCDC提供)
《春之祭》於1992年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首演。〈相片由CCDC提供)

《冬之旅.春之祭》

日期:4月26日至5月5日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300、$240、$180
查詢:www.ccdc.com.hk/zh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