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紀念專題】梁山丹的張學追尋: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張愛玲一百年

【張愛玲紀念專題】梁山丹的張學追尋: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梁山丹創作《三度‧張愛玲》,以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張愛玲自成一格的美學格調
梁山丹創作《三度‧張愛玲》,以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張愛玲自成一格的美學格調
梁山丹創作《三度:張愛玲》,以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張愛玲自成一格的美學格調

張愛玲的文藝成就毋庸置疑,其作品重視強烈鮮明的參差對照,也糅合傳統中國小說與西方寫作美學。梁山丹(Lily Leung)先後以張愛玲為主題做創作,以當代藝術手法呈現張愛玲自成一格的美學格調。

Lily的藝術創作始於攝影,以影像記錄生活細節,「以前喜歡影人像,後來想藉當代視覺藝術表達不同主題。我不善於說話表達,要用一些視覺手法,所以做藝術,而不是追求拍一張漂亮的相片。」

感受小說家在港經歷

她喜歡張愛玲,並不限於作家筆下的情節角色,而是張愛玲本身的傳奇色彩。「張愛玲假如在現世,也會是一個很contemporary的藝術家。她追求美,喜歡生活細節,善於仔細觀察,擷取靈感。但她一生中有許多不完美,她所寫的故事又充滿缺憾。」

Lily在九〇年代曾住進北角繼園街,一度離開,及至二〇一一年再次搬回去,目睹區內傳統舊建築被拆毀,於是在二〇一五年創作了《繼園街:張愛玲在香港》,「我知道張愛玲曾經也在繼園街生活過。而當時我住的單位向外望出去已經是地盤,一想到這個地方有不同的人生活過,尤其是張愛玲,便有了感情。」她形容「繼園街」的創作主要是紀錄,為一個創作起點,她這樣描述:「我們只能夠想像當年張愛玲走上繼園街的小山坡的情景。今天張愛玲已經不在,繼園街也到了晚景,令人有種憂傷的情懷,我希望從這一系列有關張愛玲和繼園街的小故事,去說出我們香港建築歷史的變遷。」

有晚夜闌人靜,Lily甚至心血來潮,穿起一身中國古服,從房間眺望遠山,嘗試代入張愛玲的感受。「她曾經形容香港是『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我便想像她當時經歷戰亂的感受,以及後來在這裏創作的經歷。」她從張愛玲昔日留下的顰笑照片,追思故人,又恍如重訪舊時光,對張愛玲的傳奇再添一份迷戀。

《繼園街:張愛玲在香港》主要是記錄,連結張愛玲與地方歷史,訴說香港建築變遷。
《繼園街:張愛玲在香港》主要是記錄,連結張愛玲與地方歷史,訴說香港建築變遷。

結合東西藝術

隨着年復年的鑽研,Lily交出新作《三度:張愛玲》,把張愛玲的人生經歷分為三部分,以視覺藝術結合作家的文字,「要將張愛玲的文字化為藝術品相當有難度,因為要將之濃縮。我喜歡簡單,張愛玲又充滿當代的氣質,於是我希望在作品中呈現這個感覺,而不是很懷舊那種,不是繪畫舊日的故事。」

Lily是次的作品兩兩相對,如同國畫形式,也有後現代的處理方法。早段以《細、長》為題,採用傳統水墨跟現代拼貼對比,象徵中國傳統跟張愛玲及其母親的關係。Lily提到是以張愛玲的作品《不幸的她》為藍本,文中寫道:「我不忍看了你的快樂,更形成我的淒清!別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無論怎樣,我們總有藏着淚珠撒手的一日。」Lily認為張愛玲對母親的感情也很重要,使其年輕時已有此深刻的惜別感觸,因此她以大樹樹枝垂吊的狀態,帶出牽連細長的感覺,「我是以本地樹木為取材,一來自己是香港出生,想運用本地元素,二來張愛玲又與香港結緣。」而兩幅反像並對,增添了互為平衡和倚靠的意涵。

梁山丹居住於北角,常到「歡樂徑」跑步,擷取創作靈感。
梁山丹居住於北角,常到「歡樂徑」跑步,擷取創作靈感。

第二幅作品《素、樸》則拍攝了女性胴體,代表沉默的戰爭。「張愛玲不談大事,談小事,她自己曾說過,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恣的。所以我希望透過展示身體,也談戰爭與情慾,而垂直倒轉兩張作品則表露那種翻天地覆的狀態。」Lily反覆強調張愛玲既是傳統中國女性,又有現代主義,深深影響她在創作時的表達。而最後一部分取題《缺、圓》,以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為藍本。她說:「為什麼是『小團圓』呢?中國人常說大團圓結局,但在張愛玲的生命裏沒有大團圓。」作品中呈現被燃燒的樹椏,不停旋轉形成圓,而這棵樹也是第一部分的樹,不過以燃燒的意象寓意生命的循環,意味死後再重生,生生不息。她的作品並不全然平淡靜謐,而是靜態中感受到扎心,而扎心,別是一種說故事的淒清荒涼。

她說,藝術就像一個語言,而張愛玲運用文字的才華之高,本身也是一個藝術家。「如今再創作關於她的作品,由她的時間過渡至我的時間,把她的美學搬到現在,呈現穿越時空的當代美學,已經是一個意義。」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張愛玲一百年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