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上的瘟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畫作上的瘟疫

31.01.2020
網絡圖片

從中世紀「黑死病」以降,歐洲人對瘟疫的恐懼便揮之不去。在他們心中種下恐懼的,是歷史,是文學,也是藝術。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畫家以瘟疫為題材,以不同的角度和手法,繪畫了不少如噩夢般的畫作。今日看來,這些畫作,叫人望之生畏,也叫人懼怕大規模瘟疫再度禍害人間。

《死亡的勝利》

《死亡的勝利》,1562。
《死亡的勝利》,1562。

老彼得布呂赫爾(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地景畫家,他的風景地貌油畫比前人的要大得多,因此其畫作不但遠觀宏偉,近看更見精緻細節。

以他在1562年繪製的《死亡的勝利》(Triumph of Death)為例,雖然題材是中世紀藝術多見的「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借畫喻生命之脆弱──然而,其極能傳達嚇人氣氛表現手法,以及遍佈畫中各處的死亡,卻令此畫成為經典。在近代,每當人們提及中世紀「黑死病」肆虐之災,常會提到此畫。

在《死亡的勝利》中,老彼得布呂赫爾想繪畫的,並不是實際歷史事件,而是一個影響歐洲人甚深的概念:「死亡」。

在一片了無生機,烽煙四起,如同煉獄的荒涼原野上,一隊骷髏大軍冷酷無情地殘害人類,並且無人能阻。畫的左上角,有骷髏兵敲響喪鐘,前方則見屍體堆積如山,散落各處、仍生存的小數人則惶恐不安,爭相躲避,但相信也命不久矣。慘不忍睹的虐殺事件四周皆是,權貴抑或平民,全都無一倖免。

老彼得布呂赫爾繪畫這幅畫面血腥骸人的畫時,腦海想像的,應是他身處時代前不久發生的歷史:在中世紀,無數人因長年瘟疫和戰亂,死於非命,橫屍街頭。他憑畫所寄的意非常明白:死亡恆在,無可抵抗,人終需一死。

《黑死病魔》

《黑死病魔》,1898。
《黑死病魔》,1898。

瑞士象徵主義畫家勃克林(Arnold Böcklin)以探討神話與傳說、生命與死亡的作品著稱。中風幾年後,晚年的勃克林在1898年繪畫了《黑死病魔》(Plague),這幅瀰漫着一片恐怖氣氛的蛋彩畫。

《黑死病魔》的主角顯然可見,是處於畫作中心的灰黑怪物:牠擁有一雙蝙蝠的翅膀,一條肥大的蛇尾,腐壞的身軀穿上一件黑衣,手執一把鐮刀,準備揮舞──可理解,勃克林視此怪物為死神般的存在。

在這死神後的,是滿目瘡痍的中世紀鄉村,而村內的人,也明顯的驚惶失措,有的更已經橫屍街頭。就如畫面前方的三位男女,像是已經身亡,躺在街上。

以慘淡的顏色所繪的中世紀時代背景、姿態可怖、失去雙目的死神濫殺人民,再加上《黑死病魔》的命題,勃克林自然是在描繪十四世紀爆發、禍連幾千萬人的「黑死病」,以及歐洲因此瘟疫而一度陷入絕望的境況。

《自畫像和西班牙流感》

《自畫像和西班牙流感》(1919)
《自畫像和西班牙流感》(1919)
《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1919)
《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1919)

以《吶喊》(Skrik)聞名的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在1919年前後,畫了兩幅自畫像,分別名為《自畫像和西班牙流感》(Self-Portrait with the Spanish Flu)和《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after the Spanish flu)。

瘟疫一直是困擾着孟克的心魔。小時候,孟克的母親及姊姊已相繼死於肺結核,兩者的死對他打擊甚大。到1918年,「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侵襲全世界,致最少5000萬人口死亡之時,孟克也應該不幸受到感染,身心因而飽受病魔折磨。

孟克染病後所畫的這兩幅《自畫像》展示的,是一個藝術家病重至病癒的過程。《自畫像和西班牙流感》中,孟克把自己畫成一個垂死之人,頭髮稀疏,面容憔悴,內容配上扭曲的條線和奇橘的色彩,營造了不安絕望的死亡氣息。而從後續的《西班牙流感後的自畫像》中可見,孟克身穿正裝,好像回復了些微精力,眼睛也回復神釆,表示他已病癒,然而,其神色滲出的躁動,加上以慘綠色為主的粗糙線條,則透露了藝術家本人持續不休的孤僻和焦慮。

也許從孟克兩幅的《自畫像》中不能見疫症如何侵蝕大社會,但一個藝術家遭流感摧殘,至接近死亡的經過,卻是表露無遺。

網絡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