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唐樓 舊歡如夢】轉角唐樓 拆或留由業主話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轉角唐樓 舊歡如夢】轉角唐樓 拆或留由業主話事

10.10.2015
葉秀雯
周耀恩徐子豪(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old_15

說起唐樓歷史,前身是建築師、現為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瞭如指掌。「唐樓是殖民地時代的產物,是中國人居住的住宅建築,經歷鼠疫、政治動蕩、難民潮及二次大戰,轉變好大。」對於歷史建築,他有股情意結,喜歡研究其歷史背景及故事,不時帶學生游走港九新界,細看建築講故事,十多年來拍下多張唐樓照片,現在通統成為經典。「唐樓拆一幢少一幢,好像同德押,突然間就要拆掉,多可惜。」李浩然曾任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現時致力於文物保育教育,是港大首批研究保育的建築系教授。

最早期位於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唐樓,衞生環境惡劣,是鼠疫的溫牀。「那時候的廚房及廁所都在建築物後方的密閉空間,沒有陽光照射,吃的拉的都在同一位置,可想而知細菌多容易散播。」那時的建築沒有通風系統,兩層高的唐樓只在一樓地板及屋頂開個洞,稍為疏通空氣,環境侷促,結果鼠疫爆發時一發不可收拾。「結果殖民地政府迫不得已處理居住衞生問題,才有第二代唐樓的出現。」

政治、法律及經濟環境,一直改變着城市面貌。在鼠疫之後,到了二戰時期,又是另一個改變唐樓建築的重要歷史時刻。「戰後全球經濟陷入困境,香港出現難民潮,大量內地人民逃來香港,住宅需求上升,唐樓內擠滿人,到處都是籠屋、劏房。」看看舊照片,以往的唐樓都有開揚的露台,戰後為了用盡每一吋空間提供住宿,家家戶戶也把露台位置納入住宅空間,把露台都封起來,形成我們現時看到的現狀,密密麻麻的窗戶圍繞着走馬露台。

「睇番剩餘的弧形轉角唐樓,每幢都有其標誌性的建築特色,並非如戰後的建築物般一式一樣,每一幢都有其建築價值。」二戰發生前後,建築風格及特色有很大程度的轉變,戰前的建築在裝飾、窗花、顏色等細節上都各有不同,戰後經濟差,以功能主義為主的Bauhaus建築設計大行其道,為了節省金錢及加快起樓速度,建築物到處都一樣。回看五幢建築物現時的相片,李博士說建築物代表了某個地區的人民生活及經濟狀況,就像長沙灣303號的住宅大廈般,「這幢轉角唐樓很獨特,大多轉角唐樓都是連着幾幢建築,這幢卻是單幢建築,而且外形自三十年代至今仍然不變。」這五幢唐樓裏,現在就只剩下長沙灣303號沒被翻新過,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卻一直未被評級。觀乎深水埗汝州街的轉角唐樓已被翻新,加上現代化的紅磚,早已失去本來的建築特色。「長沙灣303號是個異數,裏裏外外無論是窗花、樓梯、走廊裝飾及騎樓柱等,全部都是三十年代的模樣。」

弧形轉角唐樓遺孤

長沙灣青山道303

建築特色:1930年代落成,三層高騎樓式唐樓,未被評級,是少有的單幢式弧形轉角唐樓。走馬露台的通花裝飾是最重要的建築特色,清楚顯現出過往曾是露台的形象。
現時情況:下舖上居,然而樓宇內部的住宅十室九空,業主移民海外,未有清拆、賣掉重建的打算。

旺角太子道177179

建築特色:1930年代末建成,是連接着兩幢建築的騎樓式唐樓,較為接近戰後唐樓的簡約特色,有山形裝飾屋頂,代表着當年大戶人家的形象。
現時情況:179號弧形位置的三層單位均為商店,另一半的177號即將由地產商翻新,變成Boutique Hotel,內外的建築特色將會維持原本的建造模樣,是私人活化的例子。

old_16

深水埗汝州街271

建築特色:1930年代末建成,三層高騎樓式唐樓,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早年業主曾大幅度翻新,外牆加上紅色磚瓦,混合現代建築元素。
現時情況:兩層單位均為商業用途,未有清拆、重建及翻新方案。

old_17

雷生春

建築特色:1931年落成,找來本地建築師測量師布爾設計及興建,混合中西建築特式,室內維持唐樓沒間隔的設計,只以屏風板分開房間;室外則糅合了西方的Art Deco裝飾主義與古典柱欄元素。
現時情況:2011年成功翻新完畢,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計劃伙伴的建築之一,現變成浸會大學中醫藥學堂,傳承歷史。

old_18

現在漫步 騎樓底

穿梭剩餘的四幢唐樓,過海到九龍走一趟,這些唐樓可能不太起眼,卻繼續與社區共存。雷生春是最幸運的例子,活化後變得新簇簇的,大部分建築特色得以保留下來。雷生春得以逃過清拆命運,其餘在九龍區的三幢,命運則是未知之數。

走過每幢留下來的建築,正如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所說,長沙灣道303號的建築,是最能讓你感受得到戰前建築特色的唐樓。地下的舊式茶樓洪慶海鮮燒臘飯店,已經營業近四十載,與大樓一樣,自從開業以來一直沒有多大變動,屹立在長沙灣區之中成為街坊飯堂。「大廈業主早已移民加拿大了。」與店內侍應談到這幢建築,他說幸好業主沒有加租太多,不然早已和其他舊式酒樓一樣,支撐不來關門大吉。「這幢大廈一直都沒變,可是周圍環境早已完全變樣。」在洪慶工作了近廿五年的陳先生說着。以往長沙灣是工業區,旁邊都是紡織業及木業工場,附近都以平民餐廳、店舖為主,都為工人提供飯食,現在已經變成老街坊茶聚的地方。曾經想找現時的住客作採訪,「搬走晒嚕!好多單位都無人住。」走過門口,發現有些單位的門前已貼上房屋署的搬遷令,時間已經是2004年,似乎除了地舖還有絡繹不絕的人流,攀上樓梯,舊時光都鎖在了這幢大樓的單位裏。

翻新可惜嗎?看看深水埗汝州街的唐樓,對於追求原汁原味建築特色的人來說,可能會有點失望。混雜在深水埗人流旺盛的地區,兩層高的唐樓被周邊的高樓大廈圍着。緊連着轉角位的大廈已封實圍板,外牆日久失收,而轉角的大樓單位早在二十多年前已全部變成商店,地下是珠寶店,樓上是網吧,都是為該區人民提供生活所需。

拆或留 業主話事

保育並非只是單方面由政府推行這麼簡單,最大的話事權還是在業主手裏。游走四幢戰前弧形轉角唐樓,位於太子道177179號的唐樓有一半已變成地盤。我們把時間推回2011年,當時大鴻輝興業地產公司與古物諮詢委員會及發展局召開記招,宣布將這一連兩幢的弧形轉角唐樓進行翻新,保留原有歷史建築的特色之外,還會加建十七層高的精品酒店,預計2014年落成。可是事與願違,現時走過太子道177179號,還是一個封實的地盤,大鴻輝興業由本來決定買起177號及179號兩幢連轉角位的唐樓,變成現在只有177號的建築,包含轉角位的179號仍然由私人業主擁有,繼續營商,只有177號即將翻新變成酒店,落成日期也推遲到2019年。

走上太子道177及179號的共享樓梯,可看到左邊屬於177號的單位已變成盤,右邊179號依然出租營業。
走上太子道177及179號的共享樓梯,可看到左邊屬於177號的單位已變成盤,右邊179號依然出租營業。

大鴻輝興業的企業傳訊經理黃思澐也坦言大感可惜。「後來我們改變計劃,只將177號變成酒店,在施工上有很大困難,卻仍然會堅持繼續保育。」她說大鴻輝興業主席梁紹鴻對旺角有股情意結,熱愛舊時代的香港特色,「2011年那時我們估計拆卸重建只需三千萬,然而保留舊建築翻新就要索價一億二千萬,直到現在,我只能夠說成本以幾倍數字攀升。」執意堅持,就是為了這份情意結。那時梁紹鴻買下這幢大廈就是因為建築及室內設計都保留着戰前香港的生活現狀。「我們在保留大廈外牆結構外,還把本來建築的室內裝飾,如地磚、門框、木屏風、儲物櫃等都一一保存並作全面紀錄,以便日後翻新完成可原位擺放物品。」177號這幢三層高的窄長唐樓,與179號相連,由三十年代一個富有人家興建的私人物業,頂層的山形拱牆裝飾,是當時富有的象徵。

現時大鴻輝的地盤只剩下177號的空殼,翻新完成後暫時決定會原汁原味保留以往的室內設計,將家室變成展覽場地、酒店大堂或特色餐廳。但是,不到最後一刻,還是未知確實去向。

這四幢唐樓的過去同樣為當地居民服務,代表着某一段時代的市民生活及光陰。時移世易,這些唐樓的居民慢慢離去,建築物也跟着褪色,走到現在,有些幸運地被完整保育及活化,有些不幸被拆卸,有些則去向未明,隨時面臨清拆重建的命運,這一切一切,命運都掌握在業主手中。

葉秀雯
周耀恩徐子豪(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